
指官員出行前導的儀仗隊。《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李勉 原起畿尉,不上半年,即陞監察禦史。一日,在 長安 街上行過,隻見一人身衣黃衫,坐下白馬,兩個胡奴跟隨,望着節導中亂撞。”
“節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主要解釋如下:
節導(拼音:jié dǎo)指古代官員出行時前導的儀仗隊,包括警衛、隨從等人員,用于彰顯身份與維護秩序。例如《醒世恒言》中描述:“一人身衣黃衫,坐下白馬,兩個胡奴跟隨,望着節導亂撞”,這裡的“節導”即指儀仗隊列。
詞源與結構
該詞由“節”(象征官員的符節)和“導”(引導)組成,字面含義為“持符節引導”,後演變為儀仗隊的代稱。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曆史語境中,描述官員出行的排場。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特定文化讨論或文學作品中可能出現。
注意區分
部分資料(如)誤将其解釋為“節約并引導”的成語,但根據權威古籍引用及多數詞典釋義,此說法不準确,需以儀仗隊含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醒世恒言》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節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指引人們做事要有節制和方向,不偏離正道。
《節導》這個詞是由部首“艸”和“寸”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節導》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德充符》:“節之大者,養其天。導之大者,禦其充。天任教生,充任教殺。”
《節導》的繁體字為「節導」。
在古時候,漢字《節導》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的描述為:“一曰繩包。象曷之所從出也。凡九。”
1. 這位領導能夠很好地給我們提供節導,讓我們永不迷失方向。
2.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有節制地進行,不要被其他事情所幹擾,要堅持節導。
1. 節制(jié zhì):有節制地控制、限制。
2. 導向(dǎo xiàng):引導或指引某個方向。
3. 節省(jié shěng):節約使用資源或減少浪費。
4. 導遊(dǎo yóu):指引旅客參觀遊覽的人。
1. 引導(yǐn dǎo):指引、帶領。
2. 指引(zhǐ yǐn):引導、給予指示。
3. 引路(yǐn lù):幫助他人找到去某處的路。
4. 指路(zhǐ lù):指引他人的道路。
迷途(mí tú):迷失方向,不知道該往何處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