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慮畏懼。《禮記·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南史·蔡徵傳》:“位望既重,兼聲位熏灼,物議鹹忌憚之。”《東周列國志》第二回:“﹝ 幽王 ﹞自 姜後 去世,益無忌憚,耽于聲色,不理朝政。”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二章:“他最忌憚出嫁後的女人們走近塔基旁邊來。”
“忌憚”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ì dàn(注音:ㄐㄧˋ ㄉㄢˋ),指對某些事物或行為有所顧忌、顧慮,表現為害怕或畏懼,不敢任意妄為。
基本釋義
近義詞與反義詞
用法與例句
來源與典籍
“忌憚”多用于書面語境,強調因顧慮後果而産生的畏懼心理,常見于描述對權威、規則或道德約束的回避态度。需注意與“肆無忌憚”這一成語的關聯使用。
忌憚,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既可以作為動詞,表示對某個事物或行為感到憂慮和擔心,也可以作為名詞,指感到敬畏或畏懼的心理狀态。
忌憚由部首心組成,共有7個筆畫。
忌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小心翼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愚而好自用也。”這句話中的“小心翼翼”即為忌憚的意思。
忌憚的繁體字為「忌憚」。
在古時候,忌憚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清代康熙字典為例,其中将忌憚寫成「忌憚」。
1. 他忌憚着自己的競争對手,因為對方的能力一直在穩步提升。
2. 她對這種未知的考試題目感到忌憚,因為她從未遇到過這樣的挑戰。
忌諱、忌諱、忌食、忌恨、忌口、忌妒、忌憚等。
畏懼、敬畏、擔心、害怕、憂慮、恐懼等。
無畏、無懼、勇敢、大膽、自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