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dely known] 家家都知曉,衆人都明白
亦作“家諭戶曉”。每家每戶都明白;謂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朱熹 集注引 宋 程頤 曰:“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爾。” 宋 樓鑰 《繳鄭熙等免罪》:“以言求人,曾未聞有所褒表,而據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諭戶曉,必有輕議于下者。” 清 薛福成 《請豁除舊禁招徕華民疏》:“約章初立之時,未及廣布明文,家喻戶曉。” 毛6*澤6*東 《鎮壓反革命必須實行黨的群衆路線》:“利用電影、幻燈、戲曲、報紙、小冊子和傳單作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家喻戶曉漢語 快速查詢。
“家喻戶曉”是一個漢語成語,由“家”“喻”“戶”“曉”四字組成,字面意思為“每家每戶都明白、知曉”,形容某事或某人廣為人知,傳播範圍極廣,幾乎無人不知。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析: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以家庭為基本社會單位的特點,強調信息通過人際傳播滲透到每個角落。其背後隱含對“廣泛認知”的重視,常用于強調影響力或傳播效果。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結合經典文學作品或新聞報道案例深入分析。
《家喻戶曉》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一個事物的名聲非常臻于世俗,或者說是廣大群衆都非常熟悉和了解的意思。
《家喻戶曉》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口”,拆分筆畫為10畫。
《家喻戶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祝鴻儀》一詩中:“宣王藏之墓當中,代代傳之家喻宮,宮中記得家喻戶。” 宋代時期,這個成語開始流行起來,形容一個事件或者事物廣為人知。
《家喻戶曉》的繁體字為「家譽戶曉」。
在古時候,漢字“喻”寫作“禺”,但現在多寫作“喻”。
這個品牌的廣告幾乎在全國範圍内播放,已經達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
家常、家長、家訓、戶外、戶口、戶籍
家傳戶曉、聞名遐迩、衆所周知
鮮為人知、無人問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