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驕佚 ”。1.驕縱放肆。《國語·周語中》:“蠻夷戎狄之驕逸不虔,於是乎緻武。” 晉 袁宏 《後漢紀·章帝紀上》:“ 延 ( 阜陵王 劉延 )奢泰驕佚,待下嚴刻。” 明 劉基 《悲杭城》詩:“割膻進酒皆俊郎,呵叱閑人氣驕逸。” 清 朱彜尊 《瓦井》詩:“當時崇國師,此輩盡驕佚。”
(2).驕奢安逸。《左傳·成公六年》:“國饒則6*民驕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 唐 康骈 《劇談錄·洛中豪士》:“每見其飲食,窮極水陸滋味。常饌必以炭炊,往往不愜其意。此乃驕逸成性。” 清 梅曾亮 《黃個園傳》:“六十年豐豫之後,商人皆席富厚,樂驕逸,恢調舞歌。”《東周列國志》第五回:“教子須知有義方,養成驕佚必生殃。”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驕逸漢語 快速查詢。
“驕逸”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驕縱放肆
指性格傲慢、行為放縱,多用于描述掌權者或上位者的專橫态度。例如:
驕奢安逸
側重描述生活奢侈、貪圖享樂的狀态,常與“忘本”相關聯。例如: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文獻和現代詞典釋義,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典籍原文。
“驕逸”是一個漢字詞組,包含了兩個字:驕和逸。其中,驕逸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或事物的姿态或表現出的自信、傲慢、自豪和華麗等特質。
驕的部首是馬(馬的左半部分),驕字的總筆畫數是11。
逸的部首是辶(辶的上部),逸字的總筆畫數是11。
“驕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如今的意思。繁體字的書寫形式為“驕逸”,并在繁體字文化地區(如香港、台灣)廣泛使用。
在古代,驕逸的漢字寫法一直在演變中。據曆史記載,在《說文解字》中,驕的寫法是“驵”(zǎ),“驵”字是一個古代戰國時期所使用的一種車輛,象征着傲慢和自大。而逸在古代的寫法是“兒”,************和寬裕。
他步履驕逸,神情自信,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他與驕逸相關的詞語包括:驕傲、逸聞、逸樂、驕陽等。
與驕逸的近義詞有:自負、自大、得意洋洋等。
與驕逸的反義詞有:謙虛、謹慎、低調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