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腳底下。 唐 杜甫 《李鄠縣丈人胡馬行》:“頭上鋭耳批秋竹,腳下高蹄削寒玉。”《朱子語類》卷二十:“問志學與立,曰:‘志是要求箇道,猶是兩件物事;到立時,便是腳下已踏著了也。’”《老殘遊記》第八回:“不但人行腳下覺得輕了許多,即驢子也不似從前畏難苟安的行動。” 王洪濤 《莉莉》詩:“ 太行 在你的腳下,你在 太行 的懷裡!”
(2).物體近地面的部分。 唐 白居易 《草茫茫》詩:“草茫茫,土蒼蒼,蒼蒼茫茫在何處, 驪山 腳下 秦皇 墓。” 前蜀 貫休 《漁家》詩:“前山腳下得魚多,惡浪堆中盡頭睡。”《古今小說·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來日午時,你可将船泊于 蔣山 腳下南岸第七株楊柳樹下相候。”
(3).指鞋子。《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便是雨不得住,鞋兒都踏濕了,教 青青 回家,取傘和腳下。”
(4).現在;馬上。 宋 錢愐 《錢氏私志》:“ 子瞻 若能腳下承當,把一二十年富貴功名賤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五一章:“要是依着俺,腳下就動手。” 孫犁 《風雲初記》十六:“去年的皇曆,今年不能使了。從腳下起,就得變個樣兒!”
“腳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
字面空間位置
指腳所接觸或附近的具體位置,如“腳下有石子”“低頭看腳下”。這種用法強調物理空間上的直接關聯。
地理位置的描述
常與自然地貌搭配,表示某物的基部位置,例如“山腳下”“城牆腳下”,等同于“山麓”“牆根”等表達。
時間或狀态的隱喻
在文學或口語中可引申為“當前所處的境遇”,如“珍惜腳下的時光”暗指把握當下;或形容基礎狀态,如“腳下的路還長”比喻未來的發展空間。
動作修飾的習語
部分固定搭配中體現動态含義,如“腳下生風”形容行走迅捷,“腳下發軟”描述因虛弱或恐懼導緻的肢體無力感。
方言差異
部分地區(如北方方言)可能将“腳下”與“腳底下”混用,但正式語境中“腳下”更傾向抽象化表達,而“腳底下”多指具體位置(如“腳底下有張紙”)。
例句輔助理解
《腳下》是一個常用詞語,指的是腳所在的位置或者周圍的地面。它通常用來描述人們行走或站立的位置。
《腳下》這個詞由“⺼”部和“止”部組成。其中,“⺼”部表示肉,而“止”部表示腳。根據這兩個部首的組合,可以理解為腳所在的位置是有肉來支撐的。
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顯示,腳下的總筆畫數為10畫。
《腳下》一詞的來源并不清楚,它可能是逐漸演變而來的,用來描述人們腳步所及的地方。
《腳下》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腳下」。
在古代漢字中,腳下有不同的寫法,如「腳下」和「腳踏」等。這些寫法在古代可能是為了強調腳與地面之間的聯繫和壓力。
1. 他小心翼翼地踩在玻璃的腳下。
2. 雨後,濕滑的路面很容易讓人摔倒,所以要小心腳下。
與《腳下》相關的組詞有:
1. 腳印:指腳的印記。
2. 踩腳闆:指用腳踩動的機器或裝置。
3. 履腳:指穿鞋走路。
與《腳下》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步履:指行走的動作。
2. 雙腳所在的地方。
與《腳下》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頭頂:指頭部的上方。
2. 身後:指身體的後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