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寇的意思、邊寇的詳細解釋
邊寇的解釋
侵犯邊疆的敵寇。 漢 桓寬 《鹽鐵論·伐功》:“及其後, 蒙公 死而諸侯叛 秦 ,中國擾亂, 匈奴 紛紛,乃敢復為邊寇。”《宋書·檀道濟傳》:“十二年,上疾篤,會 索虜 為邊寇,召 道濟 入朝。” 宋 範鎮 《長嘯卻胡騎賦》:“邊寇衆至,虜戰數挑,勝不可以近決,敵不可以前料。”
詞語分解
- 邊的解釋 邊 (邊) ā 物體的周圍部分,外緣:邊緣。邊沿。 國家或地區交界處:邊疆。邊界。邊防。邊境。邊陲(邊境)。 幾何學上指夾成角或圍成多角形的直線:等邊三角形。 旁側,近旁:身邊。邊鋒。 方面:邊幹(刵
- 寇的解釋 寇 ò 盜匪,侵略者,亦指敵人:盜寇。賊寇。 侵略者來侵犯:寇邊。 姓。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邊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一、基本釋義
邊寇(拼音:biān kòu)指侵犯邊疆的敵寇,多用于描述古代中國邊疆地區的外來侵略者或劫掠者。
二、文獻例證
- 漢代:桓寬《鹽鐵論·伐功》提到,蒙恬去世後,匈奴趁機侵擾邊疆,“乃敢復為邊寇”。
- 南北朝:《宋書·檀道濟傳》記載,因“索虜為邊寇”,朝廷緊急召檀道濟應對。
- 宋代:範鎮在《長嘯卻胡騎賦》中描述“邊寇衆至,虜戰數挑”,展現邊疆戰事頻發的場景。
三、單字解析
- 邊:指邊疆、邊界,如“海~”“村~”。
- 寇:本義為強盜或侵略者,如“外寇”“入寇”,也可作動詞表示侵略(如“寇邊”)。
四、綜合說明
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強調外敵對邊疆的威脅,帶有軍事防禦色彩。現代使用較少,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邊寇(biān kòu)這個詞是指邊境上的盜匪或武裝人員。下面給出邊寇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邊(biān)- 辶(chuò)+ 十(shí)
寇(kòu)- 宀(mián)+ 犬(quǎn)+ 勹(bāo)
來源:
邊寇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古代文獻《詩經·大雅·闆》:“邊寇殚殘,民卒塞患。”意為邊境寇盜荼毒,百姓苦不堪言。
繁體:
邊寇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邊寇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
例句:
1. 為了保護邊境安全,軍隊設法遏制了邊寇的襲擊。
2. 邊寇的出現給附近的居民帶來了嚴重的安全威脅。
組詞:
邊界、寇敵、寇仇、寇害、山寇等
近義詞:
盜賊、武裝分子、匪徒、土匪
反義詞:
守衛、邊防、官兵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