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考察;察看。 漢 桓寬 《鹽鐵論·刺複》:“計數不離於前,萬事簡閲於心。”《宋書·五行志四》:“去年采擇良家子女,露面入殿,帝親簡閲,務在姿色,不訪德行。”《資治通鑒·唐德宗建中三年》:“ 臯 至 洪州 ,悉集将佐,簡閲其才,得牙将 伊慎 、 王鍔 等,擢為大将。”
2.謂檢閱軍隊。《南史·韋粲傳》:“還至 廬陵 ,聞 侯景 作逆,便簡閲部下,倍道赴援。”《舊唐書·高祖紀》:“丙申,幸 宜州 ,簡閲将士。”《明史·濮英傳》:“同 宋國公 勝 等簡閲 山西 士馬。”
3.簡選。 宋 歐陽修 《虞部員外郎呂師簡可比部員外郎制》:“豈夫訓練之未至,将由簡閲之不精?”《資治通鑒·後周太祖顯德元年》:“初,宿衛之士,累朝相承,務求姑息,不欲簡閲,恐傷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
4.謂翻檢查閱。 章炳麟 《緻□□二子書》:“簡閲傳文,知二子昔日,曾以‘紀 孔 保皇’為職志。”
“簡閲”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ǎn yuè,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
簡單審閱
由“簡”(簡單)和“閲”(閱讀/審閱)組成,表示以簡明扼要的方式閱讀或審查内容,強調快速理解核心信息。
例如:他做事高效,總是能簡閲文件後迅速決策。
檢閱與選拔
在古籍中,“簡閲”常指檢閱軍隊或選拔人才。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鹽鐵論》等文獻原文。
《簡閲》(jiǎn yuè)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表示對文書、書籍等進行簡單、粗略地閱讀和審閱的行為。當人們需要迅速把握書籍或文件的主要内容時,就可以進行簡閲。
《簡閲》的兩個漢字分别是“簡”和“閲”。其中,“簡”(jiǎn)的部首是“竹”(zhú),它的總筆畫數是11;“閲”(yuè)的部首是“門”(mén),它的總筆畫數是15。
《簡閲》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的文獻《莊子·外物》。它的字義演變起源于對文獻的閱讀和審閱行為,後來引申為對各種文字材料簡略閱讀和了解的意思。
《簡閲》的繁體寫法是「簡閱」。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形态存在較大的變化。《簡閲》的古代寫法是「簡閲」,在字體上可能會有些許差異,但整體意思相同。
1. 緊趕慢趕,我隻能簡閲一下這本書,希望能找到需要的信息。
2. 盡管時間緊迫,我還是不得不花些時間對文件進行簡閲,确保不會漏掉重要的細節。
1. 簡單(jiǎn dān):含義為事物簡明、容易了解。
2. 閱讀(yuè dú):指通過視覺接收文字信息并進行理解和領悟的行為。
3. 查閱(chá yuè):表示調取和尋求所需的資料、信息。
1. 近義詞:粗略、浏覽、概覽
2. 反義詞:仔細、詳盡、逐字閱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