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處看到迹兆。《韓非子·說林上》:“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漢書·杜周傳贊》:“庶幾乎《關雎》之見微,非夫浮華博習之徒所能規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洪濤崔巍,輕艘塵漂,力與心違,徒嗟泣而罔建,乃悟達者之見微也。”《南史·傅亮傳》:“自知傾覆,求退無由,又作 辛有 、 穆生 、 董仲道 贊,稱其見微之美雲。”
“見微”是一個漢語成語,核心含義指通過觀察細微迹象來預知事物的發展趨勢,強調對細節的敏銳洞察力。以下從多個維度詳細解釋:
該成語至今仍具現實意義,尤其在信息過載時代,提醒人們關注細節背後的深層邏輯。例如企業通過用戶行為數據分析市場趨勢,正是“見微”思維的現代化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中的用例,可查閱《韓非子》或《辨奸論》原文。
見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觀察事物時能夠察覺到微小的細節或變化,從而能夠作出準确的判斷或推測。
見微的拆分部首是見和微,其中“見”是左右結構,代表目視;“微”是上下結構,代表微小的事物。見微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見微一詞來源于《論語·衛靈公》中的一句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中“文”即指為文采,而“質”則指的是為人的品質。意思是文采勝過為人品德高尚的人則成為文人,而為人品德高尚勝過文采的人則成為史吏。見微即是從這個上下文中衍生出來的成語。
見微的繁體字為“見微”。
在古代,見微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一個例子是《廣韻》中記載的一種寫法:“見微”,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部首的位置略有偏移。
他對細節非常敏感,總是能夠見微知著。
見微觀情、見微知著、見微知著、見微知着、見微知覺等。
觸類旁通、微妙入微、洞察微機等。
不見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