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利的意思、兼利的詳細解釋
兼利的解釋
謂使(天下萬物)一并受到利益。《禮記·經解》:“天子者,與天地參,故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遺微小。”《莊子·天下》:“ 墨子 氾愛兼利而非鬭。” 成玄英 疏:“普氾兼愛,利益羣生。”《荀子·非十二子》:“長養人民,兼利天下。”
詞語分解
- 兼的解釋 兼 ā 加倍,把兩份并在一起:兼旬(兩個十天)。兼程。兼并。 同時涉及或所具有的不隻一方面:兼而有之。兼收并蓄。兼顧。兼職。兼任。兼課。 筆畫數:; 部首:丷; 筆順編號:
- 利的解釋 利 ì 好處,與“害”“弊”相對:利弊。利害。利益。利令智昏。興利除弊。 使順利、得到好處:利己。利用厚生(充分發揮物的作用,使民衆生活優厚富裕起來)。 與願望相符合:吉利。順利。 刀口快,針尖銳,與
專業解析
“兼利”的漢語詞典釋義
“兼利”是一個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為:
使各方同時受益或獲利。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拆解與基礎釋義
-
“兼”
- 本義:同時涉及或具備兩方面及以上。《說文解字》釋為“并也”,如“兼聽則明”(《荀子·君道》)。
- 引申:覆蓋、包容,如“兼濟天下”。
-
“利”
- 本義:益處、好處。《廣雅》釋為“吉也”,如“利者,義之和也”(《周易·乾卦》)。
- 引申:使獲益,如“利民之事,絲發必興”(清·萬斯大《周官辨非》)。
“兼利”合成詞義:
使不同對象共同獲益,強調利益共享的普惠性。
二、典籍用例與語境分析
-
儒家倫理中的“兼利”
-
墨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
經濟政策中的實踐
- 《鹽鐵論·本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以兼利人。”
→ 指國家調控經濟需平衡各方利益(如農商關系)。
三、現代語義與使用場景
- 政策領域:描述普惠性政策,如“共同富裕強調發展成果兼利全民”。
- 商業倫理:指企業社會責任(CSR),如“商業模式需兼顧股東、員工、社會兼利”。
- 國際關系:喻指多邊合作,如“一帶一路倡議追求共建共享的兼利格局”。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商務印書館,2020年出版,“兼利”詞條釋義及古籍引例。
- 《古代漢語詞典》
中華書局,2016年修訂版,對“兼”“利”的形義演變分析。
- 《墨子今注今譯》
譚家健注譯,商務印書館,2018年,解讀墨家“兼利”思想。
“兼利”深層蘊含中華文化中“義利統一”的哲學觀,其現代價值在于倡導系統性共赢 ,為政策制定與倫理實踐提供傳統智慧參照。
網絡擴展解釋
“兼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ān lì,其核心含義是兼顧多方利益并使各方共同獲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兼利”強調在處理利益關系時,能夠平衡多方需求,使所有相關方都獲得好處。它既包含物質層面的共赢,也涉及精神或道德層面的普惠性。
二、經典出處與深化解釋
- 《禮記·經解》
提到“兼利萬物”,形容天子的德行應與天地相配,惠及萬物,如“德配天地,兼利萬物,與日月并明”。
- 《莊子·天下》
記載墨家主張“氾愛兼利”,即廣泛關愛并讓衆人受益,反對争鬥(“墨子氾愛兼利而非鬭”)。
- 《荀子·非十二子》
用“長養人民,兼利天下”描述理想中的治理方式,體現對整體利益的重視。
三、應用場景
- 古代語境:多用于形容君主或聖人的德行,如“天子兼利萬物”;
- 現代引申:可指商業合作、政策制定等場景中的互利共赢理念,例如“企業需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兼利”。
四、近義與關聯概念
- 近義詞:互利共赢、普濟衆生、兩全其美;
- 關聯思想:與墨家“兼愛”思想有密切聯繫,均強調廣泛惠及他人。
五、權威性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禮記》《莊子》等經典文獻(),并結合現代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相關典籍或權威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卑弊博練不可企及財利藏之名山殘缺稱配吃得開持勝酬願牀頭畜妾從宜鼎鐘都子二三君子反方諷席幹局胳揪供認購置菰粱骨狀鶴虱哄夥回翔徽庸江妃剪貼加增節抄谲怪之談空頭告身扣盤扪燭剌搭六沖冒替玫柱南雲披霜岐峻融洩瑞色上愬食菜事魔失道寡助濕化耍筆杆子屬官贖生松寬逃債台調節題括停産維梢汙髒協謀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