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貶竄的意思、貶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貶竄的解釋

貶谪放逐。 唐 韓愈 《賀赦表》:“微臣往因論事,獲譴海隅,旋沐朝奬,待罪山郡,未離貶竄之地,忽逢曠蕩之恩。”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三》:“又其次如 退之 、 子瞻 之貶竄, 孟郊 、 賈島 之流落,其憂為身命也。” 王漢章 《題黃山谷小像》詩:“瞻公眉宇信峨然,小像當非貶竄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貶竄”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貶”和“竄”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與古代官職變動及刑罰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辭典》釋義,“貶竄”指因罪被降職并流放至邊遠地區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官員的政治處罰中。例如《宋史·列傳》中記載:“禦史劾其罪,遂貶竄嶺南”,即官員因彈劾被降職并發配至嶺南地區。

從構詞角度分析,“貶”指降低官職或地位(如“貶谪”“貶黜”),而“竄”本義為隱匿,後引申為驅逐、放逐(如“流竄”“竄逐”)。兩者組合後強化了“因過錯受雙重懲處”的語義色彩,既包含職位貶斥,又包含地理遷移的強制措施。

該詞在古籍中使用頻率較高,如唐代韓愈《順宗實錄》載:“(王叔文)貶竄死”,明代文獻中亦多見“貶竄荒裔”等表述,均體現古代官僚體系中刑罰的嚴厲性。現代漢語中,由于社會制度變遷,此詞已轉為曆史性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政治事件。

網絡擴展解釋

“貶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貶谪放逐,即古代官員因過失被降職并流放到偏遠地區。該詞結合了“貶”(降職)和“竄”(驅逐)的雙重含義,常見于曆史文獻中。


二、字義分解

    • 降低官職或地位(如“貶黜”);
    • 現代也指價值降低(如“貶值”);
    • 批評、給予負面評價(與“褒”相對)。
    • 原指逃跑、亂跑(如“流竄”“抱頭鼠竄”);
    • 引申為改易文字(如“竄改”)。

三、曆史用例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文人的政治遭遇,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仍可見到。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背碑覆局悲懷裨附扠腰凸肚除服雕辔滌宮诋讪東漢方謀繁祉葑菲之采負博負霜肛表告乞弓匠攻擊行為共命鳥轱辘锢滞豪翰華封講演嘉澍金螺坰牧積習難改抉搜居廬巨鎮渴切狂妄自大枯骨死草枯偏浪抗兩朝隸臣妾禮刑洛陽才子徾徾明瓦内號弄暖拼音曝場其勢洶洶阒若榮阿三思台省元衰顔台仆聽瑩外飾晤對相娛小朋友心煩意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