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江水與他水會流處。 唐 岑參 《江行夜宿龍吼灘臨眺思峨眉隱者兼寄幕中諸公》詩:“官舍臨江口,灘聲人慣聞。” 唐 王建 《寄汴州令狐相公》詩:“三軍江口擁雙旌,虎帳長開自教兵。”《東周列國志》第六十回:“再説 巫臣 之子 巫狐庸 ,奉 晉侯 命,如 吳 見 吳王 壽夢 ,請兵伐 楚 。 壽夢 許之,使世子 諸樊 為将,治兵於 江 口。” ********* 《倫敦被難記》三:“予蔔居于 珠江 江口之 澳門 ,以醫為業。”
(2). 大黃江 的别稱。在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平縣 東北。當 相思江 與 浔江 會合之口。
“江口”一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結合不同語境和地理特征可具體闡釋:
江河交彙處
指一條江與其他支流或水域的彙合點。例如唐代詩人岑參在詩中提到的“官舍臨江口”,即描述江流交彙的場景。這一用法廣泛見于曆史文獻和詩詞,強調地理上的水流交彙特征。
入海口
特指河流的入海口,如台州靈江的江口位于黃岩江口街道與臨海沿江鎮之間,是靈江(台州主要河流)與海洋的連接點。此處因河流攜帶泥沙沉積,形成獨特的地理景觀。
部分資料提到“江口”可比喻事物交彙之處(如觀點、文化碰撞),但此用法多見于非權威性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江口”的核心含義為水流交彙處,既包括自然地理的河流彙合點或入海口,也涵蓋特定曆史地名。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其具體指向。
《江口》是一個成語,指的是長江、嘉陵江、沅江、湘江、烏江、岷江等江河與其他河流交彙的地方。
《江口》這個成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水”和“口”,它的總共有6個筆畫。
《江口》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史記·漢書》中的記載。在該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其中的“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句中的“長江”就是指《江口》。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江口》的繁體字為「江口」,讀音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江口」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分别是「江」和「口」。在甲骨文時期,「江」字的形狀類似于兩個波浪線相連,表示水流的形狀;而「口」字則表示河流的出口。
1. 青山綠水間,藏着一片美麗的《江口》。
2. 我們乘船從《江口》出發,沿河而下,風景非常壯觀。
1. 江山(指江河和山嶽)
2. 江流(指江河的水流)
3. 口岸(指河流或港口的出入口)
4. 口音(指地方方言的發音)
靠近意義的詞語:交彙處、河口
遠離意義的詞語:上遊、源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