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托事迹。《中國近代文論選·中國小說大家施耐庵傳》:“託事於 宋 ,思 宋 也。假跡 宋江 ,以 江 轉掠 山東 , 山東 南北咽喉,斷之可以逐 元 也。”
“假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假迹(拼音:jiǎ jì)指通過虛構或借用事迹來表達某種意圖,常見于文學或曆史分析中。核心含義為“寄托事迹”。例如《中國近代文論選》中提到,施耐庵在《水浒傳》中“假迹宋江”,借宋江在山東的活動隱喻驅逐元朝的政治意圖。
需注意與“僞迹”(wěi jì)的區别:後者指“僞造的痕迹或假象”,如虛假文件、僞裝行為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查閱《中國近代文論選》相關章節。
假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亻”和“辶”,其中“亻”是人的偏旁部首,表示與人有關的事物;“辶”是“辵”的繁體字,表示與行走有關的事物。假迹的總筆畫數為13。
假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文字義理詳解》一書,該書于明代編寫,其中提到了“假迹”一詞。繁體字“假迹”的寫法仍然是“假迹”,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對于假迹并沒有特别的變化。在古代文獻和曆史記錄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使用相同形式的假迹漢字。
1. 這幅畫上的山水觀感很真實,但卻是個假迹。
2. 這個故事被認為是曆史的假迹,沒有真實的根據。
組詞方面,與假迹相關的詞彙有:
1. 真迹:指真實存在的事物或真實的藝術作品。
2. 假貨:指冒充名牌、仿冒品的商品。
3. 假裝:指故意表現出不真實的狀态或行為。
近義詞:虛假、僞造、仿制
反義詞:真實、真迹、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