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槚木荊條制成的刑具,用以笞打。《晉書·虞預傳》:“臣聞間者以來,刑獄轉繁,多力者則廣牽連逮,以稽年月;無援者則嚴其檟楚,期於入重。”《陳書·新安王伯固傳》:“為政嚴苛,國學有墯遊不脩習者,重加檟楚。”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又有 蔣貽恭 者,好嘲詠,頻以此痛遭檟楚,竟不能改。”
“檟楚”是由槚木和荊條制成的刑具,主要用于古代笞打刑罰。具體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用途與引申
在古代文獻中,“檟楚”多用于拷打懲罰,如明代屠隆《昙花記》提到“手執鐵鞭,親行箠楚”,郭沫若作品中也描述過類似場景。其含義可引申為嚴厲的責罰或肉體懲戒。
相關詞彙對比
類似結構的詞還有“箠楚”(棍杖拷打)和“搒楚”(泛指拷打),均與古代刑罰相關,但材料或具體形式略有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刑具分類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曆史類工具書或典籍。
檟楚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寒冷、寒冷的時候産生霜凍。它通常用來形容氣溫極度低下,土地結冰的情況。
檟楚的部首是木(mù)和矛(máo),其中木部表示“木材”,矛部則表示詞義的起源。檟楚共有11個筆畫。
檟楚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檟的本義是一種類似桧木的樹種,因其木質堅硬,常用來制作家具。後來,人們根據檟木耐寒的特性,将檟與楚合并使用,表示極寒的意思。
檟楚的繁體字為「檟樗」。
在古代漢字中,檟楚的寫法稍有不同。檟寫作「架」,楚寫作「矗」,依然可以表達寒冷的意思。由于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檟楚的書寫方式發生了變化,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寫法。
1. 冬天來臨,寒風凜冽,大地檟楚。
2. 這個地區的氣候非常檟楚,冬天經常下雪。
3. 寒冷的夜晚,凍結的江河表面檟楚一片。
檟木、檟楚寒氣、霜檟楚、檟楚冬天
寒冷、寒冬、嚴寒、寒意
溫暖、炎熱、夏季、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