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頑固不化。《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帝曰:‘蠻人怙頑不悛,終必取禍,姑待之。’”
“怙頑不悛”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出處與典故
源自《明史·廣西土司傳二·思明》,明帝評價蠻族:“蠻人怙頑不悛,終必取禍,姑待之。”,意為蠻人頑固不改,最終會招緻災禍。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或諷刺那些明知有錯卻拒絕改正的人,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語境。
例句:
盡管多次被勸告,他仍怙頑不悛,最終自食惡果。
近義詞與結構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明史》或成語詞典。
《怙頑不悛》意為固執頑固,不肯悔改。形容人固執而不願改正錯誤。
《怙頑不悛》拆分為“心”、“口”、“從”、“匕”、“心”、“心”、“氵”、“手”、“爪”,總計11個部首。
根據筆畫數,分别是4畫、3畫、4畫、2畫、4畫、4畫、3畫、4畫、4畫。
《怙頑不悛》出自《世說新語》中的一則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孔子和顔回的學生的對話。顔回說自己怙惡不悛,孔子則稱顔回反映了自己的錯誤。後來,這個成語就以顔回的名字命名。
《怙頑不悛》是怙頑不悛的繁體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一些不同,怙頑不悛的古寫是「怙頑不悛」或「乎頑不悛」。
他一直怙頑不悛,從來不聽别人的勸告。
盡管犯了錯,他對自己的錯誤怙頑不悛。
怙寵自負、怙惡不悛、固執己見、固步自封
固執、頑固、執迷不悟
悔過自新、謙虛謹慎、開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