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糊塗。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一箇價愁糊突了胸中錦繡,一箇價淚揾濕了臉上胭脂。”《金6*瓶6*梅詞話》第十三回:“哥也糊突,嫂子又青年,偌大家室,如何便丢了去,成夜不在家。”參見“ 糊塗 ”。
(2).混淆。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三折:“天地也,隻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 盜跖 、 顔淵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糊突漢語 快速查詢。
“糊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元明時期的戲曲和小說中,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解釋:
糊塗(形容人思維混亂、不清晰)
指頭腦不清醒、思維混亂的狀态。例如:
混淆(指事物界限模糊或被混雜)
表示将不同事物混為一談,或未能清晰分辨。例如:
補充說明:
《糊突》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某種突兀或突然的情況。
《糊突》的部首是糸(糸字旁,表示與線、紗等相關的意思),拆分後的筆畫為14畫。
《糊突》來源于古代漢語,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的漢字組成的合成詞。糊指的是紙張變形、模糊不清的意思,突表示突然或突出的意思,合起來表示某種情況出現突然且引人注目。
《糊突》的繁體字形式為「糊突」。
在古代,「糊突」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的舉止行為非常糊突,完全沒有顧及他人的感受。
2. 我們剛剛接到了一個糊突的消息,公司将進行一次緊急會議。
糊塗、糊弄、突然、突出
突然、陡然、忽然、驟然
平穩、緩慢、逐漸、漸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