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書·柳仲郢傳》:“母 韓 ,即 臯 女也,善訓子,故 仲郢 幼嗜學,嘗和熊膽丸,使夜咀嚥以助勤。”後用為母親教子勤學之典。 明 袁宗道 《金太宜人墓銘》:“慟甚傷目,然猶不廢和熊之訓。”
“和熊”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和熊”出自《新唐書·柳仲郢傳》,記載唐代柳仲郢的母親韓氏為激勵兒子勤學,曾将熊膽制成藥丸,讓他在夜間咀嚼以提神。這一典故成為母親教導子女刻苦學習的象征,後引申為母親教子勤學的代名詞。例如明代袁宗道在《金太宜人墓銘》中曾用“和熊之訓”描述母親的教誨。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強調家庭教育中的母教典範。例如:“她效仿古人‘和熊’之訓,悉心輔導孩子學業。”
部分資料(如)提到“和熊”有“和睦不争”的含義,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和熊”的核心含義仍以曆史典故為主,建議在正式語境中使用時參考《新唐書》等權威文獻。如需了解“熊”單字的更多釋義(如動物特性、漢字演變等),可查閱漢典等工具書。
《和熊》是一個詞語,由“和”和“熊”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口”和“犭”,其中“口”是熊的偏旁部首,表示與口或食物相關,“犭”是犬的偏旁部首,表示與犬獸相關。拆分筆畫分别是“2”和“12”。該詞的來源是古漢語,是描述人與熊和諧相處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和熊的寫法仍然是“和熊”。隻有相同字形的寫法,語義和拼音發音略有不同。例如,“和”在繁體字中可能還有其他的意思,如平和、共和等。相比之下,簡體字與繁體字更加通用。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然而,和熊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和熊”。
以下是關于和熊的幾個例句:
1. 媽媽和熊快樂地玩耍。
2. 和熊在森林中和平相處。
3. 他是個和熊的人,善良而友好。
組詞方面,和熊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和熊友誼、和熊共舞等。這些詞語都是描述人與熊友好相處的意思。
近義詞方面,和熊可以與和萊、和虎等詞語作為近義詞。這些詞語都是描述人與不同動物和諧共處的意思。
反義詞方面,和熊與敵熊、鬥熊等詞語可以作為反義詞。這些詞語都是表示人與熊發生沖突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