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盛酒或茶水的容器。亦借指鋪陳酒具飲酒。《淮南子·氾論訓》:“霤水足以溢壺榼,而江河不能實漏巵。” 三國 魏 嵇康 《家誡》:“有壺榼之意,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須逆也。” 明 無名氏 《四賢記·分歧》:“叫左右,與我帶取壺榼快趕上。”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閻王》:“ 李久常 、 臨胊 人。壺榼於野,見旋風蓬蓬而來,敬酹奠之。後以故他適,路傍有廣第,殿閣弘麗。一青衣人自内出,邀 李 。 李 固辭。”
“壺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泛指盛放酒或茶水的容器,也引申為擺放酒具、飲酒的行為。例如《淮南子》中提到“霤水足以溢壺榼”,即用壺榼盛水的情景。
該詞既指具體器物(如酒壺、茶壺),也代指飲酒行為或待客場景,常見于古籍中描述生活或禮儀。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如需進一步探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淮南子》《嵇康集》等文獻。
壺榼(hú fèi),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壺榼指的是一種盛酒或水的容器,類似于壺和榼(小桶)的結合體。
壺榼由壺字和榼字組成。壺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四筆。榼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十二筆。
壺榼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壺榼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一書中,用來形容用于盛酒的器皿。在繁體中,壺榼的寫法為壺櫃。
在古代,壺榼的寫法略有不同。壺字的古代寫法為壺,榼字的古代寫法為櫃。
1. 宴會上,餐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壺榼。
2. 壺榼中盛滿了美酒,敬祝各位健康長壽。
壺茶、榼酒、陶壺榼
壺盆、壺台
樽酒、碗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