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悔心 ”。
“悔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傳統文獻和現代用法兩個角度解析:
基本含義與出處
根據《左傳·成公十三年》的記載,“悔志”原指“悔改之心”,即因意識到錯誤而産生的反省态度。例如文中提到秦穆公因戰争失利而“悔于厥心”,最終促成晉文公的功業。這一含義在《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中被簡化為“見‘悔心’”,強調對過往行為的反思。
現代引申與擴展
現代語境中,“悔志”被進一步解釋為“悔悟自己的志向或決心,重新振作”。例如在經曆失敗後,通過反思調整目标,以更堅定的信念面對挑戰。這種用法融合了傳統“悔改”之意,并賦予其積極行動的現代色彩。
相關文化關聯
朱熹在《〈楚辭〉後語·〈秋風辭〉序》中引用《文中子》的觀點,将“悔心”與情感變化聯繫,暗示“悔志”不僅是行為修正,更包含情感與心理的轉變。
總結
“悔志”既保留了古典文獻中“悔改”的核心意義,又在現代語言中衍生出“反思志向、重拾決心”的積極内涵。若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成語用例,可參考《左傳》及《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悔志是一個漢語詞彙,由悔和志兩個字組成。悔指後悔、忏悔的意思,志指志向、決心的意思。因此,悔志可以傳達出一個人為了實現目标而對過去的錯誤行為感到懊悔并下定決心的意思。
首先來拆分一下悔志的部首和筆畫。悔的部首是心,筆畫為6;志的部首是心,筆畫為7。
悔志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衛靈公第五》中的一句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其中的“勇者不懼”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有悔志者不懼”。這句話強調了有志向、有決心的人不會因困難或失敗而氣餒、怯弱。
在繁體字中,悔志用簡體字為:悔志,沒有什麼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石碑、古書籍中,悔的寫法可能會稍有改變,但整體形狀和意義基本上保持一緻。
以下是一些關于悔志的例句:
他悔志于創業,決心要打造一家屬于自己的企業。
我對過去的錯誤行為感到非常懊悔,我下定決心要改正并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标。
組詞中可以使用悔志作為一個詞組形容詞或名詞的前綴或後綴。例如悔志創業、悔志改變、悔志學習。
與悔志近義詞相似的詞有:懊悔、忏悔、自責、懊惱。
與悔志反義詞相對的詞有:無悔、無憂、坦然、滿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