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改邪歸正。 隋 吉藏 《三論玄義》卷下:“《百論》為迴邪入正。”
“回邪入正”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該成語意為“改邪歸正”,指從錯誤的道路回歸正途,常用于形容人棄惡從善的行為。例如:“他曆經波折,終于回邪入正,重新開始生活。”
最早見于隋代吉藏的佛學著作《三論玄義》卷下:“《百論》為回邪入正。” 這裡的“回邪入正”帶有佛教勸人向善的意涵,強調通過思想引導使人回歸正道。
此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側重思想或行為的根本轉變,常見于勸誡或評價場景。如需更多例句或擴展,可參考《三論玄義》等文獻。
《回邪入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糾正錯誤、改過自新。常用來描述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從錯誤的道路或者邪惡的行為中回頭,歸正正道。
《回邪入正》的部首是口和彳,拆分之後口表示嘴巴,彳表示行走。它包含了9個筆畫。
《回邪入正》最早出現在《論語·子路篇》中,後來被廣泛使用并流傳下來。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回邪入正」。
在古代,漢字《回邪入正》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而言,「邪」字古時寫作「乍」,而「正」字古時寫作「㐬」。
1. 他意識到自己走錯了道路,決定回邪入正。
2. 作為一個壞孩子,他需要回邪入正,改掉自己的不良行為。
- 正邪
- 入正
- 回正
- 糾正
- 改過自新
- 整改
- 偏離正道
- 做錯事
- 堅持錯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