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力強勢大,能壓倒一切。《魏書·高闾傳》:“昔 世祖 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 瓜步 ,諸郡盡降。” 宋 楊萬裡 《題周鲠臣浩齋》詩:“回山倒海不關身,古人與我各何人。”
“回山倒海”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形容力量極其強大、氣勢宏偉,能夠壓倒一切。其意境類似于“山崩海嘯”,比喻威勢或行動勢不可擋。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南北朝時期《魏書·高闾傳》:“昔世祖以回山倒海之威,步騎數十萬南臨瓜步,諸郡盡降。” 此處以軍事力量之盛,突顯該成語的磅礴氣勢。
三、用法與結構
四、近義詞
“排山倒海”是其常見近義詞,兩者均強調壓倒性的力量。
五、例句參考
注:拼音為huí shān dǎo hǎi,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形容自然力量、軍事威勢或宏大場面。
《回山倒海》是一個成語,形容聲勢浩大,力量很大。它的意思是山返流水,海反推山,形容聲勢浩大,力量無窮,具有很大的威力。
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是由“回”和“山”組成的部首。它的筆畫分别是:回(6畫)、山(3畫)、倒(7畫)、海(9畫)。
《回山倒海》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一篇《莊子·天運》: “天風吹物,水流湯湯,下山而行,滂滂出東海。” 後來,這個典故被用來形容聲勢浩大的情形,成為了一個成語。
在繁體字中,成語《回山倒海》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時候,成語《回山倒海》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演變和發展,古代漢字的一些形狀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差别。
例句:
1. 暴風雨來臨,大海如《回山倒海》,翻起了驚人的浪潮。
2. 新聞報道如《回山倒海》,把整個城市都震動了。
組詞:回轉、回返、回歸、山河、海灘、海石等。
近義詞:浩大、形勢龐大、威力巨大。
反義詞:微小、微弱、輕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