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美好的風範;美好的容貌。 晉 張載 《送锺參軍》詩:“善見理不拔,闡道播徽容。” 南朝 宋 鮑照 《數詩》:“九族共瞻遲,賓友仰徽容。”
(2).用為畫像的美稱。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狀》:“今祖行有期,泉穸無遠。素旂望路,綵旌思歸。所以垂宣徽容,仿佛金石者,謹詳牒行狀,具以申言。” 宋 周邦彥 《法曲獻仙音》詞:“翠幙深中,對徽容、空在紈素。”
徽容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徽”與“容”組合而成,其本義指美好的儀容或容貌。《漢語大詞典》中釋為“美善的儀容”,其中“徽”取“美好、美善”之義,如《詩經·小雅》中“君子有徽猷”即用此意;“容”則指容貌、儀态,如《禮記·玉藻》中“容體正”即強調儀态端莊。
在古漢語中,“徽容”常用于形容人的外表與氣質兼具美感。例如《後漢書·列女傳》描述班昭時稱其“徽容淑質”,即通過容貌與品德的結合,體現内外兼修的形象。此外,該詞亦可引申為典範性的形象或風範,如唐代詩人白居易《贈内》中“徽容宛在目”,借以表達對高尚德行的追慕。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徽”原指繩索的标記,後衍生出“标志、符號”之意,再進一步引申為“美好”;“容”則從“容納”的本義,逐漸聚焦于“容貌”的具象表達。兩者結合後,“徽容”既保留了“美好”的核心語義,又融入了對具體形象的描摹。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具有鮮明的古典雅言色彩。
參考資料:
“徽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ī róng,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引證。
巴依編珠别抱琵琶不得已而用之不根之論車轍馬迹聰明一世﹐懵懂片時淡災得售東堂桂端勻杜崔呃吓福音堂工女古文經洪湖畫幡黃陵洄冱降損驚慮敬終慎始開信樂阕亮迹諒士鍊術賃書鸾骞鶴舞貊盤謀圖不軌模矱嗙喻匉訇偏隘平蹉貧民窟且當清歌請旨親眼诠訂取将曲拉三棱鏡紹述折脖子説得攏絲缗題奏同甲會土瓜王封罔利為他人做嫁衣裳慰眼香蕊仙升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