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樂府曲名。每句六言,第一句用“迴波爾時”四字起,故名。後亦為舞曲。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公直》:“ 景龍 中, 中宗 嘗遊 興慶池 ,侍宴者遞起歌舞,并唱《迴波詞》,方便以求官爵。”亦作“ 迴波樂 ”。 唐 孟棨 《本事詩·嘲戲》:“ 沉佺期 曾以罪謫遇恩,官還秩,朱紱未復,嘗内晏,羣臣皆歌《迴波樂》,撰詞起舞,因是多求遷擢。”亦省稱“ 迴波 ”。 清 趙翼 《題汶上旅壁》詩:“十二年前過 汶河 ,曾徵紅粉唱《迴波》。” 清 蒲松齡 《拟上徵天下博學宏詞親考揀用以備顧問群臣謝表》:“給紮授題,《迴波》自舞;臨軒簡士,落紙如飛。”
回波詞是古代樂府曲名,具有獨特的文學與音樂特征,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回波詞是唐代流行的樂府曲調,每句六言,首句固定以“回波爾時”四字開頭,因此得名。後逐漸發展為兼具歌詞與舞曲功能的表演形式,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詞調之一。
2. 文學特征
3. 曆史應用 在唐中宗時期,回波詞常被用于宮廷宴會,侍宴者通過即興填詞表演來謀求官職,如《大唐新語》記載群臣“撰詞起舞,因是多求遷擢”。清代趙翼、蒲松齡等文人也曾引用此體裁創作。
4. 相關延伸 需注意區分“回波詞”與成語“回波”(指言行反噬自身)的區别,後者屬于獨立語義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案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回波詞》是指在語言中具有回響和共鳴的特殊詞彙。它通常指那些在表達上具有獨特韻律、節奏和聲音的詞語,能夠産生回音效果,引起聽者的共鳴和想象。回波詞是一種修辭手法,用于增添文學作品的音樂感和藝術效果。
回波詞的拆分部首為“口”和“心”,其中“口”是第2個部首,“心”是第61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回波詞》一詞的來源尚無明确的曆史記載。根據研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被用來形容那些具有回蕩或回響音效的詞彙。
《回波詞》是《回波詞》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回波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不過,由于缺乏相關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準确得知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詩人的回波詞,如同天籁之音,将讀者引入奇妙的境地。
2. 這首歌的回波詞十分動聽,引起了觀衆們的共鳴。
回波詞組詞舉例:回音、回響、回蕩。
回聲、共鳴、韻律
寂靜、無聲、不韻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