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恍然的意思、恍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恍然的解釋

(1).猶忽然。 三國 魏 阮籍 《達莊論》:“恍然而止,忽然而休。”

(2).猛然領悟貌。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領者。” 清 戴名世 《<汪武曹稿>序》:“天下之從事於舉業者,乃恍然悔悟嚮者之非,而思改其所為。” 魯迅 《彷徨·肥皂》:“‘哦!今天十六?’ 四銘 恍然的說。”

(3).模糊不清;茫然。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 達 既昇之,意識恍然,不復見家人屋及所乘轝。” 宋 陳師道 《次韻寄答晁無咎》:“往事不回如過雨,醉夢恍然忘惡語。” 明 邵璨 《香囊記·趕散》:“心酸痛,念我姑,神魂茫然失舉措。”

(4).仿佛。 宋 韓駒 《題畫太一真人》詩:“恍然坐我水仙府,蒼煙萬頃波粼粼。” 明 歸有光 《詹仰之墓志銘》:“予與之談 秀甫 之為人,恍然如生,相與為淚下。” 明 方孝孺 《書<黃鶴樓卷>後》:“展卷而卧閲之,恍然如乘扁舟出入 洞庭 彭蠡 之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恍然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兩個核心義項,均與認知或感知狀态相關:

  1. 形容突然醒悟的樣子

    指因外界觸發或内心頓悟而猛然明白的狀态。

    例證:

    “聽他一解釋,我才恍然明白其中的道理。”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恍然”釋為“形容忽然醒悟”,強調其表頓悟的副詞屬性。

    文獻佐證:

    清代小說《儒林外史》第三回:“範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着,往後一跤跌倒……衆人扶起,漸漸喘息過來,眼睛明亮,不瘋了。衆人見他這般模樣,俱各恍然。”

  2. 形容模糊不清或難以捉摸的狀态(古義)

    此義項側重表達朦胧、不真切的感知,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

    例證:

    “暮色中遠山恍然如影。”

    來源:《漢語大詞典》收錄此義,引《莊子·庚桑楚》“夫昭昭生于冥冥”注:“恍然可見者,非其真也”,指向模糊的視覺感受。


現代用法側重:

當前“恍然”主要用于第一義項,常與“大悟”組成固定搭配“恍然大悟”,表瞬間明悟。其古義“模糊”在現代語境中已被“恍惚”“朦胧”等詞替代。

權威參考依據: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1994.

網絡擴展解釋

“恍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ǎng rán,主要表示突然領悟或意識到的狀态,常見于“恍然大悟”這一成語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猛然領悟:形容突然明白或意識到某事,如“恍然大悟”。

    • 例:魯迅在《彷徨·肥皂》中寫道:“‘哦!今天十六?’四銘恍然地說。”
    • 經典用例:宋代理學家朱熹曾用“一旦恍然”描述對學問的頓悟。
  2. 忽然、突然:表示時間或狀态的驟然變化。

    • 出處:最早見于三國時期阮籍的《達莊論》:“恍然而止,忽然而休。”
  3. 模糊不清(古義):在古籍中偶指茫然或模糊的狀态。

    • 例:南朝《冥祥記》中“意識恍然,不復見家人屋及所乘轝”。
  4. 仿佛(古義):用于比喻或聯想,表示類似的感覺。

    • 例:宋代韓駒詩句“恍然坐我水仙府”。

常見用法


近義詞與擴展

詞源解析

“恍”表示突然或模糊,“然”為狀态後綴,合指“瞬間的覺醒狀态”。該詞在古籍中用法多樣,但現代主要保留“領悟”和“忽然”兩種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文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奔蜂參透察識串案出樹大潮打門地塌天荒鬥夥二虎範疇父子高張格林納達犷橫官官相護華曠葫蘆題江漢朝宗醮火浃堂計功受賞急救站禁陛精神恍忽鸠車刻不待時厲精藜杖癃廢綠草如茵滿舵梅伯孟青夢撒撩丁魔劫難素辔頭屏圍诮責七擔八挪筌句趣尚山居秋暝盛顔司阙死生契闊燙鬥挑踢停留長智蹄踏吞聲威猛未偶未一無鲑菜悟賞仙娥妝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