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動貌。 金 元好問 《王右丞雪霁捕魚圖》詩:“江雲滉滉陰晴半,沙雪離離點江岸。” 明 唐寅 《招仙曲》:“煙中滉滉暮江搖,月底纖纖露水飄。”
“滉滉”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huàng huàng,屬于左右結構的疊詞。其核心含義為浮動的樣子,常用于描繪水面或光影的波動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物體(如水波、煙霧等)輕盈晃動的動态。例如詩句中“煙中滉滉暮江搖”(明·唐寅),即形容暮色江面煙霧與水波交相蕩漾的景象。
文學引證
網絡釋義
部分資料将其歸為“浮動貌”,強調視覺上輕盈、不穩定的動态特征,多用于詩詞或文學描寫。
總結來看,“滉滉”是一個偏文學性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細膩的動态意象,常見于古典詩詞中對自然景物的描繪。
《滉滉》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水流大、浩蕩的意境。它可以用來描述江河湖海的寬廣和磅礴的氣勢。
《滉滉》的拆分部首是「水」和「巠」。它總共有10畫。
《滉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北山》一篇中,原文為「滉滉隆冬,鮮我獨行。」在繁體字中,「滉」的形狀稍微有所變化,由「水」和「黃」組成。
在古時候,「滉滉」這個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其中一種寫法是将兩個「氵」組合在一起寫作「氵氵」,另外一種寫法則是把兩個「氵」合并為一個「水」字,再加上一個「巠」。
1. 江水從遠處奔流而來,氣勢滉滉。
2. 大海的波浪滉滉,給人以無邊的壯觀感。
1. 滉滉大江:形容江水寬廣、浩蕩。
2. 滉滉波浪:形容海洋波濤翻滾、氣勢磅礴。
奔騰、澎湃、洶湧、洪流
細微、微弱、平靜、淡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