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北京 ********* 。原名 儀鸾殿 。始建于1882年,1900年為八國聯軍所毀。1901年重建,改今名。
“懷仁堂”是北京中南海内的标志性建築,其曆史演變和功能變遷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起源與損毀
懷仁堂最初名為“儀鸾殿”,始建于1882年(光緒年間),耗時三年建成。慈禧太後曾在此居住并處理政務,使其成為清末實際政治中心。1900年,儀鸾殿被八國聯軍焚毀。
重建與更名
1901年原址重建後,改稱“佛照樓”;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将其更名為“懷仁堂”,并用于接見外賓及重要典禮。關于名稱由來,一說為紀念劉懷仁、劉永之叔侄的孝道事迹(袁世凱時期命名)。
懷仁堂從皇家宮殿到現代政治禮堂的轉變,反映了中國近現代曆史的變遷。其名稱“懷仁”既蘊含傳統文化中“仁德”理念,也可能與特定曆史人物相關,成為融合政治與文化的象征符號。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政府公開資料。
《懷仁堂》是一個詞彙,它由三個字組成:懷、仁、堂。
懷(心字旁,總筆畫6畫)仁(人字旁,總筆畫4畫)堂(土字旁,總筆畫11畫)。
《懷仁堂》的出處是明代文學家陸心源的《書譜葵修錄》。這個詞在文學中被用來形容一個充滿仁愛之心和關懷之情的地方,也指代懷柔溫暖的人情。
懷仁堂的繁體字為「懷仁堂」。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懷仁堂》這個詞在古時期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哥哥開設了一家懷仁堂,為那些貧困的孩子們提供免費教育和生活所需。
2.這個小村莊的村民們彼此之間關懷備至,真可謂是一個懷仁堂。
懷慈堂、懷恩堂、仁堂
仁愛之地、仁人之所、人道之家
冷漠之地、無情之所、酷寒之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