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懷仁堂的意思、懷仁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懷仁堂的解釋

在 北京 ********* 。原名 儀鸾殿 。始建于1882年,1900年為八國聯軍所毀。1901年重建,改今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懷仁堂是中國曆史上具有多重含義的專有名詞,主要包含以下兩處代表性建築:

一、北京中南海懷仁堂

原為清代皇家園林建築,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初名"儀鸾殿",後更名為懷仁堂。1901年重建後成為慈禧太後處理政務的重要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懷仁堂作為國家重要政治活動場所,曾舉辦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中共八大等曆史性會議,見證多項國家重大決策的誕生。建築群融合中西風格,現存主體建築為歇山式屋頂,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山西朔州懷仁堂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懷仁市,得名源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與晉王李克用"懷想仁人"的會盟典故。該地名最早見于《遼史·地理志》,承載着千年曆史記憶,現為晉北地區重要文化地标。

詞義解析:

"懷仁"二字源自《論語·裡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取"心懷仁德"之意;"堂"指代宏偉建築,整體組合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仁為懷"的價值取向。該名稱在不同曆史語境中均與重大政治、文化事件相關聯,具有特殊曆史語義場。

參考資料:

  1. 商務印書館《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2005年版
  2. 中華書局《中南海檔案》2011年修訂版
  3. 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網絡擴展解釋

“懷仁堂”是北京中南海内的标志性建築,其曆史演變和功能變遷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地理位置與曆史沿革

  1. 起源與損毀
    懷仁堂最初名為“儀鸾殿”,始建于1882年(光緒年間),耗時三年建成。慈禧太後曾在此居住并處理政務,使其成為清末實際政治中心。1900年,儀鸾殿被八國聯軍焚毀。

  2. 重建與更名
    1901年原址重建後,改稱“佛照樓”;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将其更名為“懷仁堂”,并用于接見外賓及重要典禮。關于名稱由來,一說為紀念劉懷仁、劉永之叔侄的孝道事迹(袁世凱時期命名)。

二、重要曆史事件

三、建築地位與意義

懷仁堂從皇家宮殿到現代政治禮堂的轉變,反映了中國近現代曆史的變遷。其名稱“懷仁”既蘊含傳統文化中“仁德”理念,也可能與特定曆史人物相關,成為融合政治與文化的象征符號。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政府公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傍薦比選辰階傳告牀杌電壓表低眉垂眼風淚眼覆醬燒薪斧木俯順歌味鼓蓬蓬故人後月患氣鹘兀谏憲角端解翳繼赓救時舅祖闿徹骊駕流舊亂蓬蓬緑弦乃公排調漂染憑券平日平心拚嬌千疊妻夫寝疾瓊敷确瘠趨風如虎添翼瑞鶴仙閏分讪駁神愁鬼哭試工飾賂虱目魚屍頭説來説去聳耳推聾妝啞文案孔目詳覈飨會香培玉琢香蕈小試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