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world of mortals]∶鬧市的飛塵,借指繁華的社會
紅塵百戲
(2) [human society]∶佛教指人世間
看破紅塵
(1).車馬揚起的飛塵。 漢 班固 《西都賦》:“紅塵四合,煙雲相連。” 唐 杜牧 《過華清宮》詩之一:“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宋 秦觀 《金明池》詞:“縱寶馬嘶風,紅塵拂面,也隻尋芳歸去。”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三:“十丈紅塵飛紫陌,掩關閒煞踏青屐。” ********* 《浙東景物紀略·方岩紀靜》:“不施椽瓦,而風雨莫及;冬暖夏涼,而紅塵不到。”
(2).指繁華之地。 南朝 陳 徐陵 《洛陽道》詩之一:“緣柳三春暗,紅塵百戲多。” 唐 王建 《從軍後寄山中友人》詩:“夜半聽鷄梳白髮,天明走馬入紅塵。” 清 孫枝蔚 《春城曲》:“素紗軟屏看不得,但雲門外紅塵好。”
(3).佛教、道教等稱人世為“紅塵”。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瑤臺,比紅塵中别是一重境界。”《紅樓夢》第一一七回:“ 寶玉 本來穎悟,又經點化,早把紅塵看破。” ********* 《自述》詩之二:“前身縱不是如來,謫下紅塵也可哀。”
“紅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
“紅塵”既承載着古代都市的繁華意象,又蘊含對世俗生活的辯證思考,是漢語中兼具具象與抽象的經典詞彙。若需進一步探究其文學應用或宗教内涵,可參考《西都賦》原文或佛道經典。
紅塵是一個有着深刻意義的詞彙,它常常用來形容世俗紛擾、塵世間的紛争和煩惱。此詞源自佛教用語,意指塵世間的繁華世界以及世俗的人事紛擾。
紅塵的構成部首是糸(mì)和火(huǒ),分别代表絲綢和火焰,組合在一起形成紅塵。紅塵的總筆畫數目為10劃。
這個詞彙起源于佛教經典中的“佛在紅塵中,心不染紅塵”,意思是佛陀身處在世俗的繁花之間,但心靈不受物質世界的誘惑和擾亂。紅塵就像是一個浩瀚而熾熱的世界,人們在其中執迷于名利之間,不斷追逐歡歡喜喜的過程。
在繁體字中,紅塵的寫法為「紅塵」,部首和筆畫都保持不變,隻是字體形态略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中的紅塵寫作「弘塵」,弘意為廣大或流傳,塵意為塵埃。此寫法更強調世俗紛擾的廣泛和浩大。
以下是一些使用紅塵一詞的例句:
1. 我們生活在紅塵之中,時刻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選擇和壓力。
2. 老僧對小和尚說:“修行就是要跳出紅塵的牢籠,追求内心的甯靜和智慧。”
紅塵這個詞還可以組成其他意義相關的詞彙,例如:
1. 紅塵滾滾:指紛亂繁華不息的塵世。
2. 紅塵俗世:指世俗的塵世間。
紅塵與禅意相對,代表了世俗與超然之間的對立。因此,其反義詞為出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