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河伯 。《漢書·溝洫志》:“皇謂 河公 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 顔師古 注引 張晏 曰:“ 河公 , 河伯 也。” 宋 蘇轼 《河複》詩:“ 河公 未許人力窮,薪芻萬計隨流下。”
“河公”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河伯”,即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為「hé gōng」,指代河神(河伯)。這一稱謂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表達對河神的敬畏,如《漢書·溝洫志》記載:“皇謂河公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顔師古注引張晏曰:“河公,河伯也。”)。
文化背景與用法
“河公”常見于描述黃河水患或祭祀河神的語境。例如宋代蘇轼《河複》詩中提到“河公未許人力窮”,體現了古人認為水災是河神意志的體現,需通過祭祀安撫。現代使用中,該詞多出現在地名(如“濠河公園”)或文學性表達中。
現代關聯示例
在當代語境中,“河公”一詞已較少單獨使用,但可見于特定名稱或曆史文本引用,例如新聞報道中提到的“渾河五裡河公園”等。
“河公”是一個承載古代自然崇拜色彩的詞彙,主要作為“河伯”的同義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化研究中。
《河公》是一個中文詞語,通常用來指代河流的支流,即小河、小溪等。這個詞來自于漢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使用的一個詞彙。
《河公》的拆分部首是“氵”,表示與水有關的意思。它由三個筆畫組成。
《河公》一詞的來源具有一定的曆史背景。在古代社會中,河流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對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産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人們使用不同的詞彙來描述河流和與河流有關的事物。而《河公》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衍生出來的一個詞語。
《河公》的繁體字形為「河公」。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河公》一詞來說,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大體上仍然保持着「河公」的基本形狀和結構。
1. 他們在山區建了一個小屋,旁邊流着一條清澈的河公。
2. 春天,河公兩岸的景色特别美麗。
由于《河公》屬于較為專用的詞彙,其常見的組詞形式相對較少。一個常見的組詞例子是「河公溝」,指的是一個小而淺的溝渠。
與《河公》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小河」、「溪流」等。
《河公》的反義詞可以是「大河」、「主河」或「江河」,指的是較為寬廣和主要的河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