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謂鋤去稻田之雜草。 唐 杜甫 有《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向畢清晨遣女6*奴阿稽豎子阿段往問》詩。 仇兆鳌 題解引舊注:“耗,減也。謂蒲稗之能為禾害者,盡減去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耗稻漢語 快速查詢。
“耗稻”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農事活動(主流含義)
指方言中鋤去稻田雜草的行為,常見于古代農事文獻。例如,唐代杜甫在《秋行官張望督促東渚耗稻向畢清晨遣女奴阿稽豎子阿段往問》詩中提到“耗稻”,仇兆鳌注解為“耗,減也”,即通過除草減少對水稻有害的蒲稗類植物。這一含義在多個權威詞典中均有記載,強調農業管理中的除草環節。
現代引申争議(需謹慎使用)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浪費糧食或財物”的形容詞性成語,但此用法缺乏權威古籍或方言依據,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讀或引申。建議優先采用第一種傳統釋義。
使用建議:在學術或文學場景中,應依據古籍和權威詞典(如、3)的注解,将其理解為農事除草;若需表達“浪費”之意,建議使用“暴殄天物”“揮霍無度”等更通用的成語。
《耗稻》是一個成語,意為耗費了大量的稻谷,比喻無謂地浪費物質或資源。
《耗稻》的拆分部首是“耒”和“禾”,它們分别表示耕種工具和谷類植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耗稻》的筆畫數量為15畫。
《耗稻》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的生産生活。農耕社會中,稻谷是人們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保障人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因此,耗費大量的稻谷被看作是一種浪費、不經濟的行為,進而形成了“耗稻”這個成語。
《耗稻》的繁體字為「耗稻」。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耗稻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由于沒有相關古代文獻記錄,目前無法确定具體古代漢字的寫法。
他的奢華生活方式不僅耗財耗時,還耗稻耗糧,對于資源的浪費可謂是不可忍受的。
血耗、人耗、財耗、時耗
耗糧
節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