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策的意思、斂策的詳細解釋
斂策的解釋
(1).謂不誇耀自己的計謀。《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傳論》:“時人説 皇甫嵩 之不伐, 汝 豫 之戰,歸功 朱儁 , 張角 之捷,本之於 盧植 ,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 李賢 注:“斂策,不論其功。”
(2).收起馬鞭。喻歸隱。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餘嘗學仕,纏6*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
詞語分解
- 斂的解釋 斂 (斂) ǎ 收攏,聚集:斂錢。斂足(收住腳步,不住前進)。斂容。斂衣(用收集來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斂。聚斂。 征收:橫征暴斂。 收束,約束:斂迹。斂手(.縮手,表示不敢恣意妄為;.拱手,表示恭敬)。斂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服)。斂抑。斂步。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杖:策杖。 中國數學上曾經用過的一種計算工具,形狀與“籌”相似。 計謀,主意,辦法:上策。獻策。決策。政策。策劃。束手無策。 書法用字名稱,指仰橫。 姓。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斂策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斂策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現結合權威詞典與文獻釋義如下:
一、字義解析
- 斂(liǎn)
- 本義為收束、聚集,引申為收斂、節制。如《說文解字》:“斂,收也。”
- 策(cè)
- 原指竹簡,後引申為計謀、謀劃(如“策略”),或指古代趕馬用的棍具(如“鞭策”)。
二、複合詞“斂策”釋義
斂策指收起謀劃或行動,強調主動停止策略、收斂行為。常見于先秦至漢代文獻,多用于描述終止軍事、政治行動或退隱之意。
典型用例:
-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晉文公“斂策而退”,指收起作戰計劃撤退。
- 《戰國策·齊策》中“斂策歸田”,表示放棄權謀歸隱田園。
三、語義演變與消亡
該詞屬古語詞,現代漢語已罕用。其消亡原因包括:
- 雙音節化替代:被“收策”“止謀”等詞取代;
- 概念分化:“收斂”“策略”等詞獨立承擔部分語義(《漢語大詞典》)。
四、權威參考來源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釋義為“收起計策,停止行動”。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強調其古語屬性及行為終止義。
- 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策”的動詞化用法在秦漢後減少。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為紙質權威辭書,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斂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不誇耀自己的計謀
這一釋義源自《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傳論》,文中提到皇甫嵩在戰争中不居功自傲,而是将勝利歸功于他人,即“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李賢注中明确解釋“斂策”為“不論其功”,強調謙遜低調的處世态度。
二、收起馬鞭,比喻歸隱
晉代陶淵明在《祭從弟敬遠文》中寫道:“斂策歸來,爾知我意”,此處“斂策”指棄官歸隱,以收起馬鞭的動作象征遠離仕途、回歸田園的生活選擇。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人表達隱逸志向的語境中。
補充說明
- 構詞解析:“斂”本義為收集、約束(如“斂容”“橫征暴斂”),而“策”可指計謀或馬鞭,組合後引申出上述雙重含義。
- 現代使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但在引用古典文獻或文學創作時仍可見到,例如“斂策歸家”等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及陶淵明文集的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饒傲辟白夾榜額抱頭大哭八襲背包袱比并倉黃倘佯成寝揰挏鋤除出手得盧倒句大廈東抄西襲斷線偶戲頓足搓手販夫皂隸訪第焚香佛法僧扶奬規補鬼書景助勞動對象雷骨立方米翎花辚藉廪人毛窩鳴湍嫩寒淺薄起禾情詞慶生趨名柔明三思而行食三授節耍滑疏散娑婆天衣貼錢貨透靈兒屯次未時五甲武士道香栾校園寫法謝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