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不誇耀自己的計謀。《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傳論》:“時人説 皇甫嵩 之不伐, 汝 豫 之戰,歸功 朱儁 , 張角 之捷,本之於 盧植 ,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 李賢 注:“斂策,不論其功。”
(2).收起馬鞭。喻歸隱。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餘嘗學仕,纏6*綿人事,流浪無成,懼負素志,斂策歸來,爾知我意。”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斂策漢語 快速查詢。
“斂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這一釋義源自《後漢書·皇甫嵩朱儁傳論》,文中提到皇甫嵩在戰争中不居功自傲,而是将勝利歸功于他人,即“收名斂策,而己不有焉”。李賢注中明确解釋“斂策”為“不論其功”,強調謙遜低調的處世态度。
晉代陶淵明在《祭從弟敬遠文》中寫道:“斂策歸來,爾知我意”,此處“斂策”指棄官歸隱,以收起馬鞭的動作象征遠離仕途、回歸田園的生活選擇。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人表達隱逸志向的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後漢書》及陶淵明文集的原文。
《斂策》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理解為收斂思考或謹慎考慮的意思。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斂和策。
拆分《斂策》的部首為白和竹,分别位于左右兩邊。它總共由13個筆畫組成。
《斂策》源自于古代的書法,它是由古代文人士大夫們所創造的一個詞語。
《斂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差異。
在古代,斂策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每個時期寫法都可能有所變化,但整體意思和基本結構基本保持一緻。
1. 在做決策之前,我們需要斂策多方面的意見。
2. 他謹慎地斂策後,才做出了正确的選擇。
斂財、斂盈、多斂、慎斂
收斂、思考、考慮、斟酌
放縱、沖動、草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