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冰蘗的意思、冰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冰蘗的解釋

見“ 冰蘖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冰蘗(bīng b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意蘊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黃檗樹的樹皮(中藥稱“黃柏”),因味極苦、性寒涼而得名。在文學與生活語境中,該詞常被引申為清寒困苦的生活境遇或堅貞清白的節操。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本義解析

  1. 植物屬性

    “冰蘗”中的“冰”喻其寒性,“蘗”即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屬芸香科落葉喬木。其樹皮味苦性寒,是傳統中藥材,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古人取其苦寒特性,以“冰蘗”形容物質生活的極端清貧。

    來源:《中國植物志》、《中華本草》

  2. 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詩文,如白居易《三年為刺史》中“三年為刺史,飲冰複食蘗”,以“飲冰食蘗”比喻為官清廉自守、生活清苦。宋代以後逐漸凝練為“冰蘗”一詞,成為形容貧寒或節操的固定意象。

    來源:《漢語大詞典》、《全唐詩》注疏


二、引申義與文化象征

  1. 生活境遇的隱喻

    古代文人常用“守冰蘗”“冰蘗生涯”描述安于貧賤、堅守志節的狀态。如明代歸有光《與沈敬甫書》稱頌友人“處冰蘗之操,終始不移”,強調其貧寒中不改高潔。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歸震川集》

  2. 道德精神的載體

    在儒家文化中,“冰蘗”被賦予道德象征意義,代表君子在逆境中砥砺品行的精神。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以“冰蘗之節”贊譽士大夫的清廉自律。

    來源:《日知錄校注》、《中國文化符號學》


三、現代使用與辨析

現代漢語中,“冰蘗”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本,需注意兩點:


四、經典用例

“臣家素貧,冰蘗自矢。”

——《明史·海瑞傳》

此句以“冰蘗”明志,凸顯海瑞以清苦生活砥砺清廉之志的品格。

來源:《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冰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冰蘗”原指冰與蘗(黃柏),兩者均代表寒冷或苦澀的事物,後引申為比喻生活清苦但堅守節操的狀态。該詞也寫作“冰蘖”“冰檗”,屬于異體字關系。

二、引證與用法

  1. 文學中的象征
    唐代劉言史在《初下東周贈孟郊》中用“素堅冰蘖心”形容心志如冰蘖般堅貞高潔;宋代蘇轼《次韻王定國南遷回見寄》以“十年冰蘖戰膏粱”對比清苦與奢華的沖突。

  2. 道德勸誡
    明代宋濂《徐貞婦鄭氏傳》中“居官宜冰蘖自守”強調為官者應保持清廉自律。

三、相關拓展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以獲取更詳盡的釋義與例證。

别人正在浏覽...

安娜·卡列尼娜邊釁碧聳聳谄僞吃喜寵褒籌撥蹙促翠晶粹穆粗舉宕滌動化東葙饾版二重根飛煽負刺改過不吝擱樓冠蓋雲集茠刺豪力橫濫河灣魂神胡騰舞建分戒示京哈鐵路金機津塗進旨救拯軍牙曠位了不可見遼越遴補厲肅樓花論裁駱駝模効七沖門曲備日側三八節上服盛寵十代冥王失勢私房錢隨陸袒膊通箇通轄斡難河鮮媚戲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