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冰蘖 ”。
“冰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搜索結果解釋如下:
“冰蘗”原指冰與蘗(黃柏),兩者均代表寒冷或苦澀的事物,後引申為比喻生活清苦但堅守節操的狀态。該詞也寫作“冰蘖”“冰檗”,屬于異體字關系。
文學中的象征
唐代劉言史在《初下東周贈孟郊》中用“素堅冰蘖心”形容心志如冰蘖般堅貞高潔;宋代蘇轼《次韻王定國南遷回見寄》以“十年冰蘖戰膏粱”對比清苦與奢華的沖突。
道德勸誡
明代宋濂《徐貞婦鄭氏傳》中“居官宜冰蘖自守”強調為官者應保持清廉自律。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以獲取更詳盡的釋義與例證。
《冰蘗》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從雪花、冰淩融化後析聚而成的水滴。也可以比喻美麗而短暫的事物。
《冰蘗》的部首是“冫”(水)和“艹”(草),它們分别位于上下兩部分。總共有12個筆畫。
《冰蘗》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來源于古代文人的賦詩作品,用來形容寒冷冬季雪地中的一瞬間景象。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寫作「冰蘿」。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冰蘗》在古代的寫法為「氷蘿」。
1. 冬日的晨光中,梧桐樹上挂滿了冰蘗,美得像一幅畫。
2. 春天來臨時,山間的冰蘗又逐漸消失,融入大地。
冰花、蘗果、雪凝等。
冰滴、雪花。
水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