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oaf (loiter) about;vagabondish]∶東逛西逛,無所事事
一個到處碰壁的、懶惰、浪蕩、到處逛遊的人
(2) [dissipated;dissolute]∶行為不加約束、任意胡為
浪蕩的公子哥兒
(3) [surging]∶水浪翻騰
(1).到處遊逛。 宋 姜夔 《契丹歌》:“一春浪蕩不歸家,自有穹廬障風雨。” 明 屠隆 《綵毫記·妻子哭别》:“你本是王堂仙迴翔赤墀,翻做了路傍兒浪蕩天涯。”《恨海》第十回:“﹝ 張鶴亭 ﹞也不去再尋 伯和 ;隻索由他浪蕩着去。”
(2).遊手好閑,不務正業。 浩然 《豔陽天》第九七章:“頭好幾年前我就勸她,總是當耳旁風,那孩子,從小就浪蕩慣了。唉!”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十七章:“ 文盛嫂 護住丈夫,無可奈何地解釋說:‘那倒是受了人家的招惹,變得浪蕩了。’”
(3).行為不檢點;放蕩。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直到下午七點,他才在一個同學屋裡換上一套漂亮的西裝,搖晃着身子吹着口哨,像個浪蕩公子,乘着黃昏時的騷亂,走出了北大三院的大門。”
(4).曠廢敗落。 清 那振興 《那張氏墓碑》:“﹝ 那顯宗 妻﹞久飄泊于鄉外,弗得歸故土以整家風,以緻家務浪蕩。”
(5).廣大;廣遠。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第一折:“清平世界,浪蕩乾坤,你怎麼當街裡打人?”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二折:“浪蕩乾坤,怎敢行兇撒潑,擅自勒死平民!”
“浪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姜夔《契丹歌》:“一春浪蕩不歸家”,原指長期漂泊,後逐漸衍生出行為放縱的貶義色彩。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如、2、4)。
浪蕩(làng d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其拆分部首為“水”和“艹”,筆畫分别為8畫和11畫。
浪蕩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鶴鳴》中,原本指的是水中悠遊的樣子。後來,浪蕩逐漸演變成指人放蕩不羁、放縱自由的行為和态度。現如今,浪蕩可以用來形容一種不拘束、放浪不羁、追求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方式。
浪蕩的繁體字為「浪蕩」。
古代漢字寫法中,浪蕩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廣韻》中,浪蕩的寫法為「朖盪」。不過,隨着時代的變遷,現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也逐漸統一化,因此現代人熟悉的「浪蕩」逐漸成為浪蕩的通行寫法。
1. 他從小就過着浪蕩無羁的生活,從不受任何束縛。
2. 這個年輕人總是浪蕩在各個城市,追逐着自己心中的自由之夢。
1. 浪蕩不羁:形容一個人性格放蕩不受拘束。
2. 浪蕩生涯:指無拘無束、放縱自由的生活方式。
3. 浪蕩少年:指年輕人追求自由、放浪不羁的生活态度。
近義詞:放蕩、遊蕩、自由自在
反義詞:守規矩、守紀律、遵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