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襴袍,戴幞頭。古代宦者常服。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七:“昔 孝節先生 徐仲車 事母至孝。一日,竦然自省曰:‘吾以襴幞謁貴人,而不以見母,是敬母不如敬貴人也。不可!’”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二:“ 隆興 間,北使往 天竺 燒香,過太學門……有直學 程宏圖 者,襴幞立其下。”
“襕幞”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從字面拆解來看,可能由“襕”和“幞”兩個古代服飾相關字組成,但組合後的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襕(lán)
指古代一種上下相連的服裝,如“襕衫”,是唐宋至明清時期士人、官員的常見服飾,形制類似長袍,腰部以下打褶,象征禮儀與身份。
幞(fú)
多指“幞頭”,即古代男子包頭用的軟巾,後發展為官帽樣式。例如唐代幞頭有硬腳,宋代演變為展翅烏紗帽,成為官員标志性頭飾。
若“襕幞”連用,可能指代古代士人“襕衫+幞頭”的完整裝束組合,但該詞本身缺乏明确文獻用例。建議确認具體出處或語境,或考慮是否為“襕衫”“幞頭”的筆誤。若需進一步探讨,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襕幞》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表示男子的罩袍。一般指男子穿在衣服外面的一種罩袍,用來保暖或給服飾增添華麗感。它是古代官員禮服中的一部分。
根據《康熙字典》,《襕幞》的拆分部首是“衣”和“巾”,它們分别位于上下兩部分。
《襕幞》共有19個筆畫。其中,第一部分“襕”有11個筆畫,第二部分“幞”有8個筆畫。
《襕幞》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但據推測,它可能來自于古代官員的裝束。古代官員需要穿着統一的禮服出席各種重要場合,襕幞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用繁體字書寫《襕幞》為“襕幞”,沒有太大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襕幞》的古代寫法如下:
襕 - 衣巠彡
幞 - 巾巳彡幹八
1. 他穿上襕幞,顯得莊重而華麗。
2. 此番重要場合,他選擇了一件華美的襕幞。
組詞:衣襕、幞頭。
近義詞:襕:官袍、外袍;幞:帽子。
反義詞:襕:内衣;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