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枯老的藤蔓。 宋 梅堯臣 《琅玡溪》詩:“枯藤垂溪水已消,溪水濺濺石間亂。” 元 馬緻遠 《天淨沙》曲:“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西遊記》第二八回:“倒木橫擔深澗,枯藤結掛光峰。”
(2).稱藤制的手杖。 宋 陸遊 《丙辰上元前一日》詩:“自笑閒遊本無定,興闌隨處倚枯藤。” 宋 戴複古 《辛丑歲暮》詩之三:“能扶雙病腳,賴有一枯藤。”
“枯藤”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枯老的藤蔓
指自然環境中幹枯、失去生機的植物藤蔓,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藤制手杖
古代将枯藤制成手杖,象征年老或隱逸生活。例如:
若需更深入的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天淨沙·秋思》《琅玡溪》等古典文學作品()。
《枯藤》是一個成語,意為藤蔓長至枯萎無生機的狀态。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事物或人的無望、無力或無勝算的狀态。
拆分成語《枯藤》的部首是“艹”和“木”,其中“艹”是指草字頭部首,“木”是指樹木。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成語《枯藤》的總筆畫數為11畫。
成語《枯藤》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西遊記》。原文中描述了孫悟空身處火焰山時,見到了一根枯藤借力逃離困境的情節。這個故事被後來的文人引用和發展,逐漸形成了這個成語的含義。
《枯藤》的繁體字寫作「枯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化,因此《枯藤》在不同曆史時期可能有不同的形式。然而,由于限制篇幅,這裡無法逐一列舉出所有的曆史字形變化。
1. 他已年過七旬,身體如同一根枯藤,再也無法恢複年輕時的活力。
2. 這個項目已經沒有了生機,已經如同一根枯藤,無法繼續發展。
與《枯藤》相關的組詞有:
1. 枯木:指枯萎、無生機的樹木。
2. 藤蔓:指生長在地面上或物體上的蔓藤。
3. 無望:指沒有希望、沒有前途。
4. 無力:指沒有力量、沒有能力。
與《枯藤》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1. 沒落:指事物或人由盛轉衰,失去了往日的昌盛。
2. 豪強:指勢力強大、威力巨大。
與《枯藤》意思相反的成語有:
1. 蓬勃:指事物或人充滿生機、蓬發。
2. 興盛:指事物或人繁榮、昌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