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丈量田畝,檢查漏賦情況。《新五代史·唐臣傳·孔謙》:“﹝ 謙 ﹞更制括田竿尺。” 宋 葉適 《華文閣待制知廬州錢公墓志銘》:“初,上令……實官田,括隱占,使丘為耕,公極諫括田擾,事不速集。” 清 顧炎武 《少林寺》詩:“答言新令嚴,括田任污吏。”
“括田”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土地管理措施,其核心含義為丈量田畝、清查漏報或逃稅的田地。以下是詳細解釋:
“括田”指通過丈量土地面積,核查田地實際歸屬及賦稅繳納情況,确保國家稅收來源的準确性。這一措施常用于清查被隱瞞或侵占的官田、私田,防止賦稅流失。
“括田”是古代土地與財稅制度的重要環節,雖有助于維護國家稅收,但執行中常因官吏腐敗或政策嚴苛引發民憤。其曆史記載多集中于唐宋至明清時期,現代已無實際應用。
《括田》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它可以解釋為“括住土地”,表示收入和固定農田的行為。另一方面,它還可以解釋為“括弧”,表示用方形的括號來标識一個範圍或區域。
《括田》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手”部首,右邊是“田”部首。它總共由5個筆畫書寫。
《括田》的來源較為明确。在古代農業社會中,農民為了确保自己的土地不被侵占或争奪,會用栅欄或圍牆将田地括住。後來,人們将這種行為用一個字詞來稱呼,即“括田”。
《括田》的繁體字為「括田」。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括田」的字形并沒有較大的變化。隻是在隸書、篆書等古代字體中,可能會略有不同的書寫風格。
1. 農民們用木材圍起了農田,括住了自己的土地。
2. 在地圖上,我們可以用括田符號将一個區域标示出來。
1. 括弘,表示用方括號括住的廣大範圍。
2. 括號,表示用來括住内容或标識範圍的符號。
括圈、圍田、合田
放開、開放、散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