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的意思、安民的詳細解釋
安民的解釋
安定人民生活;安撫人民。《書·臯陶谟》:“在知人,在安民。” 孔穎達 疏:“在於能安下民。” 晉 陸機 《五等諸侯論》:“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 明 張居正 《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竊聞緻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說唐》第五六回:“一面出榜安民,盤清府庫。”
詞語分解
- 安的解釋 安 ā 平靜,穩定:安定。安心。安甯。安穩。安閑。安身立命。安邦定國。 使平靜,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撫。 對生活工作等感覺滿足合適: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常現象像平常一樣對待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專業解析
"安民"是漢語中的傳統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包含兩重維度:
一、字詞解析
"安"字本義為房屋内有女子持家,引申為安定、安穩的狀态,《說文解字》釋為"靜也"(來源:《說文解字》)。"民"在甲骨文中象幼苗萌發之形,《爾雅》注為"衆萌也",後專指百姓群體(來源:《爾雅》)。二字組合構成使動結構,字面意為"使民衆安定"。
二、詞義演變
- 古代治理概念:《尚書·周官》載"安民則惠",指執政者通過德政使百姓安居樂業(來源:《尚書》)。《論語·憲問》強調"修己以安百姓",将安民視為政治最高境界。
- 軍事應用層面:《孫子兵法》提出"安民保國"戰略,主張戰争應以保護民衆安定為底線(來源:《孫子兵法》)。
- 現代延伸意義:當代《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安定人民生活",包含經濟保障、社會秩序維護等維度(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
該詞至今保留着"維護社會穩定"的核心語義,常見于"安民告示""安民工程"等現代政務用語中。
網絡擴展解釋
“安民”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安定人民生活、安撫人民,常用于政治或社會治理的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安民”指通過政策或行動使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其核心是統治者或政府通過體察民情、減輕疾苦來保障民生穩定。例如:
- 《書·臯陶谟》中提到:“在知人,在安民。”孔穎達注釋:“在於能安下民。”
- 明代張居正提出“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強調了解民衆需求是實現安定的關鍵。
二、曆史淵源
“安民”概念在中國古代治國思想中占據重要地位:
- 政治責任:如《五等諸侯論》提到“修己安民”,認為統治者需先修身再安民。
- 實踐措施:曆代官員常通過減免賦稅(如張居正“蠲積逋以安民生”)或軍事保護(如“保境安民”)來實現這一目标。
三、使用場景
- 古代治理:多用于政策文書或史書,如“出榜安民”指通過公告安撫民心(《說唐》第五六回)。
- 現代語境:可引申為政府維護社會穩定、保障民生的舉措,例如扶貧、治安管理等。
四、實際例句
- “曹操駐軍時需安民,避免擾民。”(曆史事件描述)
- “政府推行新政,旨在安民富國。”(現代政策分析)
“安民”強調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既包含物質層面的安定(如減輕賦稅),也涉及精神層面的安撫(如政策透明)。其内涵貫穿古今,是中華文化中“仁政”思想的重要體現。
别人正在浏覽...
把袂備課賓榻參戰軍穿靴戴帽大雄寶殿雕劇低情曲意斷缣斷澌高田貫口關與鬼炁黑黯黑蛟螭宏壯混同假居交親甲香記功決市鞫勘空方狂瘈老大姐缧缧钌辔陌上兒磨蝕女圖譴戒謙亮棨戟遙臨窮人耆頤驅殘屈處日射角喪亡散爵搔首山長紳士沈穩市值手電筒守正不回書蠹說得攏镋叉天體調悅推析文饬文冢限絕绡幌小夜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