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人民生活;安撫人民。《書·臯陶谟》:“在知人,在安民。” 孔穎達 疏:“在於能安下民。” 晉 陸機 《五等諸侯論》:“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 明 張居正 《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竊聞緻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說唐》第五六回:“一面出榜安民,盤清府庫。”
“安民”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安定人民生活、安撫人民,常用于政治或社會治理的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安民”指通過政策或行動使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其核心是統治者或政府通過體察民情、減輕疾苦來保障民生穩定。例如:
“安民”概念在中國古代治國思想中占據重要地位:
“安民”強調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既包含物質層面的安定(如減輕賦稅),也涉及精神層面的安撫(如政策透明)。其内涵貫穿古今,是中華文化中“仁政”思想的重要體現。
安民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安”和“民”。
第一個字,"安",拆分部首是宀,共有6畫。
第二個字,"民",拆分部首是㕣,共有5畫。
安民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一章中:“農立門戶曰安民。”意為農民安居樂業。
安民的繁體字為「安民」。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對于安民這個詞語,其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為了實現國家的安定,政府要努力保障人民的安民。
2.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社會的安民。
安民可以組成一些詞語,例如:安民工作、安民建設、安民政策等。
近義詞包括:保民、護民、保障民衆等。
反義詞為:危民、擾民、禍民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