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揆宰的意思、揆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揆宰的解釋

宰相。 宋 李綱 《乞罷尚書左仆射第一劄子》:“伏念臣愚蠢無取,獨守孤忠,遭遇陛下龍飛之初,特加識擢,起於江湖之濱,任以揆宰之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揆宰(kuí zǎ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複合詞,特指古代輔佐君主、總攬朝政的最高行政長官,即宰相或丞相。其釋義可從字源、文獻用例及曆史演變三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說文解字》釋為“度也”,本義為測量、籌劃,引申為管理、裁決政務。如《尚書·舜典》載“納于百揆,百揆時叙”,指舜命禹統領百官,協調政事。

  2. 原指奴隸總管,後演變為官職。《周禮·天官》雲“宰,主也”,鄭玄注“宰者,治事之名”,指主持國政的官員。

  3. 複合義

    “揆宰”二字結合,強調“總攬政務、裁決國事”的職能,成為宰相的别稱。如《漢書·百官公卿表》言“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其職能與“揆宰”相通。


二、文獻用例與職能

  1. 經典文獻
    • 《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孔穎達疏:“三公之職,實為揆宰。”
    • 《後漢書·百官志》:“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其“揆度政務”的核心職能與詞義契合。
  2. 職能範圍

    揆宰作為百官之首,職責包括:

    • 決策國政:如《唐六典》載宰相“總天下之事,佐天子而執大政”;
    • 任免官吏:漢代丞相“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
    • 主持朝議:如宋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統轄三省事務。

三、曆史演變與别稱

  1. 曆代稱謂
    • 先秦:稱“相”“令尹”(楚);
    • 秦漢:丞相、相國;
    • 唐宋:同平章事、參知政事;
    • 明清:内閣大學士、軍機大臣。

      雖名稱更疊,其“揆宰”的實質職能未變(《中國曆代職官辭典》)。

  2. 文化意涵

    該詞承載“治國安邦”的儒家理想,如《論語·顔淵》言“政者,正也”,強調揆宰需以德行引領百官,故常與“股肱”“鼎鼐”等詞并稱,喻國家棟梁。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揆宰,即宰相。”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揆,度也。宰,罪人在屋下執事者。”
  3. 《周禮正義》(孫诒讓)釋“宰”為“治官之長”。
  4. 《中國曆史官制大辭典》(張政烺主編)詳列宰相職能演變。

(注:因古籍原文網絡公開鍊接有限,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核查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揆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宰相或類似的高階官職。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揆宰”由“揆”和“宰”二字組成:


二、用法與文獻例證

  1. 官職代稱
    宋代李綱在《乞罷尚書左仆射第一劄子》中寫道:“任以揆宰之職”,即指自己被任命為宰相。
  2. 職能描述
    該詞強調宰相的職責不僅是管理政務,還需“揆之以天道,度之以地利”(根據自然規律和地理條件審慎決策)。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個别來源(如)提到“揆宰”有“審查案件”的含義,但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對“揆”單獨含義的延伸,或與“宰”的“裁決”義項混淆。


四、總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左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閣安和赤繩绾足池魚幕燕惙惙道長争短地北天南兌付對檻兒放閑犯克飛蕩芬香撫迹敢不承命高翰篙梢供認鞼盾鬼頭風酣然毀節潔凈浄器寄生生活譏摘厥昭居民劇通科苦雨凄風黧瘠厘祀龍荒噜哩噜蘇旅客履靸冥陵抹衣僻路貧阙睥竊全盤托出讓再讓三軟默三從四德三館士可殺不可辱順俯四方司花素幅蘇枯唐突西施歎絶貼意剔團圞莞爾旺密位不期驕衛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