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将死之人。《雲笈七籤》卷四:“夫人叩頭自搏而言曰:‘ 華存 卑賤,枯骨之餘。自處塵垢,久染濁穢。’”
“枯骨之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如:“亂世之中,百姓如枯骨之餘,朝不保夕。”(現代仿古用法)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不同典籍中的變體,可參考《雲笈七籤》等道教文獻。
《枯骨之餘》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件事物或情境已經到了最後或殘餘的階段。它傳達了事物既定的命運或不可逆轉的局面。
《枯骨之餘》由三個部首組成:木(目)、骨(骨)、止(⺄)。它們分别是構成整個成語的漢字組件。
拆分成筆畫後,可以分為8個筆畫:木(4畫)、骨(9畫)、止(3畫)。
《枯骨之餘》這個成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見于《左傳·闵公元年》篇:“吾聞之,志士惡而存其枯骨之餘者也。”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成為漢語中的常用詞彙。
在繁體字中,《枯骨之餘》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為“枯骨之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在《枯骨之餘》這個成語中,可以看到“之”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區别,古代寫作“ㄆㄧ”。
1. 他經過多年奮鬥,終于在生意上取得了成功,但在獲得成功的同時,身心俱疲,隻剩下了枯骨之餘。
2. 這座城市曾經輝煌一時,但如今卻隻有空蕩蕩的街道和枯骨之餘。
1. 枯木逢春:比喻事物重新振興或人們重新獲取希望和活力。
2. 骨瘦如柴:形容人瘦弱憔悴的樣子。
3. 得手之餘:指完成某件事情後獲得額外的好處。
1. 一敗塗地:表示徹底失敗,毫無還手之力。
2. 望梅止渴:比喻在沒有眼前滿足的情況下,通過幻想或期待滿足自己的欲望。
3. 杳無音訊:形容某人或某事物消失得無迹可尋,沒有任何消息。
1. 青春年少:表示年輕的時候,充滿活力和希望。
2. 欣欣向榮:形容事物茁壯成長,繁榮昌盛的狀态。
3. 得意洋洋:形容自滿或自豪的心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