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re body] 指幾乎連續的固态礦物體,除了富礦石外,還包括低品位礦石和風化碎屑,但是從形狀和特性來看,可以跟鄰近的圍岩區分開來
指占有一定空間位置、具有一定形态和産狀、并且有用礦物或有用元素含量達到有工業價值的礦石的天然聚集體。
礦體是地質學中的核心概念,指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石天然聚集體。以下是詳細解釋:
礦體是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固态地質體,包含富礦石、低品位礦石及風化碎屑,其形态、産狀和規模可通過形狀特性與圍岩區分。核心特征包括:
礦體形态受控礦因素(地層、構造等)和成礦作用(沉積、熱液充填等)共同影響,常見形态包括:
礦體是礦床的基本組成單元,二者區别在于:
通過邊界品位(最低可采品位)确定礦體範圍,例如某銅礦邊界品位為0.5%,低于此值的區域不計入礦體。
如需更專業的礦床學資料,可參考《礦床學》(袁見齊著)或地質調查局報告。
礦體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石 (dàn)和 兆 (chì)。石是指“石頭、礦石”,兆是表示“百萬萬元”的單位。它的拆分筆畫順序是:石(5畫)+ 兆(6畫),總計11畫。
這個詞彙的來源比較特殊,是由兩個單獨的詞語組合而成。石體現了礦體所描述的物質的本質,而兆則表示了其財富價值或數量的概念。
在繁體字中,礦體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石+兆的組合。
在古代漢字中,礦體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石在古代寫作“虍”,表示的仍然是石頭的概念。兆在古代寫作“巿”,表示的是市場、買賣的概念。因此,在古代漢字中,礦體的寫法可能是“虍巿”。
以下是一個例句,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礦體這個詞彙:
他在深山中發現了一塊巨大的礦體,價值連城。
礦體這個詞彙的一些相關詞彙有:礦石、礦砂、礦藏、礦産、礦區等。
礦體的近義詞包括:礦物體、礦物質等。
礦體的反義詞可能是非礦體,或者沒有具體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