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山名。《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三百八十裡曰 狂山 ,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唐 柳宗元 《天對》:“ 狂山 凝凝,冰于北至。”
“狂山”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傳說中的山名
源于古代文獻記載,特指《山海經·北山經》中提到的山名,特征為“無草木,冬夏有雪”。唐代柳宗元在《天對》中也有提及:“狂山凝凝,冰于北至”,進一步描述其寒冷荒蕪的景象。
字義拆解
作為成語使用時,“狂山”形容山勢險峻、高聳入雲,或比喻人的氣勢雄偉、豪放不羁。例如:“他如狂山般屹立不倒,氣魄攝人。”
“狂山”一詞兼具神話色彩與文學意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更詳細文獻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山海經·北山經》及柳宗元相關作品。
《狂山》是指山勢險峻、高大聳立的山峰。這個詞在漢字中由“犬”和“山”兩個部首組成。犬部意為“狗”,而山部則代表山的意思。根據筆畫分解,狂山的筆畫為9畫。
狂山一詞來源于古代文人的描寫,早在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就曾有過“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描述狂山。在這裡,“燈火闌珊處”的意思是指山勢高聳,筆直入雲,使人難以忽視。
狂山的繁體字為「狂山」。在繁體字中,部首和筆畫數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狂山通常寫作「狂山」,字形和現代漢字寫法保持相似。
1. 他站在狂山之巅,俯瞰群峰,心生敬畏之情。
2. 這座狂山峰勢險峻,攀登起來頗為困難。
1. 狂風:形容風勢猛烈,呼嘯如狂。
2. 山峰:指山的高聳部分。
3. 大山:形容山峰高大,規模宏偉的山脈。
陡峭、高聳、雄偉、巍峨
平地、低矮、平緩、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