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控弦的意思、控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控弦的解釋

(1).拉弓;持弓。《史記·匈奴列傳》:“是時 漢 兵與 項羽 相距,中國罷於兵革,以故 冒頓 得自彊,控弦之士三十餘萬。” 唐 崔元翰 《奉和登玄武樓觀射即事書懷賜孟涉應制》:“飲羽連百中,控弦踰六鈞。” 元 馬緻遠 《漢宮秋》楔子:“當 秦 漢 交兵之時,中原有事,俺國強盛,有控弦甲士百萬。”《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三年》:“ 邦彥 至 金 , 金 人拒不納。既旬餘,乃命引見,夾道皆控弦露刃之士, 邦彥 大怖,不能措一詞而出。”

(2).借指士兵。 漢 賈誼 《新書·匈奴》:“竊料 匈奴 控弦大率六萬騎。”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甯寺》:“部落之民,控弦十萬。” 唐 楊凝 《送客往夏州》詩:“夜投孤店愁吹笛,朝望行塵避控弦。” 清 屈大均 《幽州》詩:“控弦三十萬,強半是 遼東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控弦,漢語複合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及用法:

一、本義與詞源 “控弦”由“控”(拉引、操縱)與“弦”(弓弦)組合而成,字面意為“拉弓引弦”。《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本義為“張弓射箭”,常用于描述射箭動作或軍事訓練場景。例如《後漢書·董卓傳》載:“(董卓)少嘗遊羌中,盡與豪帥相結……由是以健俠知名,為州兵馬掾,常微行塞下,屢控弦命中。”此處指董卓精于射術。

二、引申為代指軍隊 因古代弓箭為重要作戰武器,“控弦”引申為對士兵或軍隊的代稱。《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南朝裴骃《集解》引《漢書音義》注:“控弦,引弓也。”後演變為對武裝力量的統稱,如《舊唐書·突厥傳》稱突厥“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

三、文學意象中的運用 在古典詩詞中,“控弦”常被賦予征戰意象或英武氣概。杜甫《哀王孫》詩雲:“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雖未直接使用“控弦”一詞,但同類型語境中,“控弦”多指代将士骁勇善戰的狀态。

四、現代漢語的保留與弱化 當代漢語中,“控弦”作為獨立詞彙使用頻率降低,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或仿古語境,如“控弦之士”仍被用于形容古代精銳部隊。其語義功能逐漸被“射箭”“拉弓”等白話表達取代。

(參考文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控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本義:拉弓/持弓

指用手拉開弓弦或持弓的動作,常見于軍事或狩獵場景。例如:


二、引申義:代指士兵

因弓箭是古代重要武器,“控弦”逐漸演變為對士兵的統稱,尤其用于形容騎兵部隊。例如:


補充說明

  1. 詞源特點:該詞多用于史書、兵書或詩詞,帶有文言色彩。
  2. 使用場景:常見于描述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的軍事力量,如“控弦甲士百萬”(元·馬緻遠)。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判斷其指向“動作”還是“士兵”。如需更多例句,可參考《史記》《新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泰語系卑侮邊候逼诘博明布濩沉酣出雇春月柳湊腔彈剝風標公子刮垢磨光管絲觀者雲集過活曷旦荷花大少橫跞禾役黃甲回納煎罵簡緣攪陣鲛織孑絃精慮金漿金舄空淺口耳并重冷月遼隧麟牒龍衛論劍綸音率陀天院冒制梅花疊幎曆南普陀寺遷府七牢晴牕秦坑湫厲乞言氣韻權事熔煉沙漠化申用瑣帏王庭微禹湘妃小寃家小字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