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言碰來碰去。謂到處都能碰到。 元 秦簡夫 《東堂老》第三折:“我往常但出門,磕頭撞腦的都是我那朋友兄弟,今日見我窮了,見了我的都躲去了。”
(2).形容人多互相擠碰。如:廟中人甚多,稱得是磕頭撞腦。
“磕頭撞腦”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ē tóu zhuàng nǎo,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形容人多擁擠,互相碰撞
指在人群密集的場合,人與人之間頻繁碰觸。例如:“廟中人甚多,稱得是磕頭撞腦”()。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如元代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提到:“我往常但出門,磕頭撞腦的都是我那朋友兄弟”()。
以頭撞人,表示不依不饒
引申為用頭頂撞他人,表達強硬态度或争執不休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東堂老》等元代雜劇原文或權威詞典()。
《磕頭撞腦》是一個成語,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在思考問題時非常認真和用心。
《磕頭撞腦》可以拆分為石(石字旁)+ 圭(土字旁)+ 冖(冖字頭)+ 多(夕字底)+ 網(網字旁)+ 網(網字旁)+ 罒(網字眼)+ 冄(冂字屋)+ 丿(撇)+ 大(大字旁)+ 月(月字旁)+ 月(月字旁)。
總共有13個部首,21個筆畫。
《磕頭撞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寺廟裡的學僧研讀佛經時的一種姿勢。學僧在摩擦頭部地闆時表達自己對佛經的尊敬和虔誠。後來,這種行為的含義逐漸演變為認真思考的代名詞。
《磕頭撞腦》的繁體字是「頓足捶胸腹」。
在古時候,「磕頭撞腦」的字寫作「磕首撞腦」。
1. 他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整天磕頭撞腦。
2. 這個學生學習非常刻苦,每天都在磕頭撞腦。
磕頭、撞腦、研究、思考、努力
努力、用心、認真、刻苦
敷衍、漫不經心、懶散、不思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