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跼躅的意思、跼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跼躅的解釋

徘徊不前。《史記·淮陰侯列傳》:“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緻螫;騏驥之跼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跼,一作‘蹢’也。”按,蹢,同“ 躑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跼躅"(jú zhú)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徘徊不前、猶豫不決的樣子,常用于形容人或動物因内心遲疑、困惑或受外界限制而腳步猶豫、行動遲緩的狀态。

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徘徊不前

    指腳步在原地來回走動,無法或不願前進,常因内心猶豫、彷徨或對前路不确定所緻。

    例: 他心懷憂慮,在門前跼躅良久,終未敢入内。

  2. 行動受限

    引申為因環境束縛(如空間狹小、外力壓迫)而行動不便,無法自由舒展。

    例: 虎落平陽,雖猛獸亦不免跼躅。


二、詞源與字形分析


三、古籍用例與權威引用

  1. 《後漢書·窦融傳》:

    "當今西州地勢局迫,人兵離散,易以跼躅。"

    釋義: 描述地理環境狹窄,軍隊行動受限的狀态 。

  2. 《文選·張衡〈西京賦〉》:

    "怪獸陸梁,大雀跼躅。"

    釋義: 形容巨鳥因體型龐大而行動遲緩 。

  3.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明确釋義為"徘徊不前;行動困頓",并引《後漢書》為例證 。


四、近義詞辨析

詞彙 差異點
踟蹰 側重内心猶豫,腳步遲疑。
彷徨 強調無方向感,心神不甯。
逡巡 多指因顧慮而後退退縮。
跼躅 突出受制于環境或壓力而行動受限。

五、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跼躅"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如: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4. 漢典(zdic.net)字形解析與古籍引文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紙質詞典及學界公認的數字化文庫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

您查詢的“跼躅”可能是“踯躅”(zhí zhú)的筆誤。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踯躅(zhí zhú)原指徘徊不前、以腳踏地的動作,如《荀子·禮論》中“踯躅焉”描述人徘徊不定的狀态。
    引申為猶豫不決,如白居易詩“踯躅寝門側”表達内心糾結。

  2. 植物别名
    該詞也是杜鵑花的别稱,因杜鵑花開時花瓣似躊躇搖擺的姿态得名,常見于古詩詞中。

  3. 關于“跼躅”的說明
    若确為“跼躅”(jú zhú),則“跼”意為蜷曲、局促,與“躅”組合可解作“局促徘徊”,但此用法極少見,古典文獻中多寫作“踯躅”。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确認用詞,若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訓诂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八寸三分帽子晡夕唱曉蟬冕成群逐隊誠直螭魅罔兩重仞黜昏辭宗雕題刁鑽促搯風戽鳳鳴耕地公平無私孤魂紙含光豪門貴宅豪豬鞾鴻豹鴻祉黃葛巾荒亡灰心槁形駕靈僵仆甲族節止荊楚居息疴恙藍盈盈羸惡類物廉穢流杯邁四方步厖淆密贊南漕泥兒尼阻披襟解帶否泰噗裡噗通愆戾嶔崎曆落赇謝遒正囷府柔順沙吒利誓戒實氣順聲通家之好惋結萬紐于下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