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軍狀的意思、軍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軍狀的解釋

見“ 軍令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軍狀,漢語詞彙中特指古代軍事領域使用的正式文書,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三方面:

  1. 軍事契約憑證

    據《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記載,"軍狀"最早見于唐代兵制,指将士接受軍令時籤署的書面保證,具有法律效力。此類文書需明确記載執行任務的時間、方式及未達成的責任條款。

  2. 戰況呈報載體

    宋代《武經總要》收錄的軍狀範本顯示,該文書承擔戰場信息傳遞功能,包含敵我兵力部署、地形測繪、糧草儲備等戰略數據。這類軍狀需由前線指揮官加蓋官印後快馬遞送兵部。

  3. 軍功登記簿冊

    明清時期軍狀演變為功過記錄體系,《大明會典》規定五軍都督府需按季度編撰"功勳軍狀",詳細記載将士作戰表現,作為封賞依據。此類文獻現存于第一曆史檔案館的兵科題本中。

該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其功能被分解為軍事命令、戰報、人事檔案等現代文書體系。研究軍狀的演變對理解中國古代軍事行政制度具有重要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軍狀”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軍狀是“軍令狀”的簡稱,指古代将士接受軍令後籤署的書面保證,承諾如未完成任務願依軍法受罰。這一概念源于戲曲和古典小說,現也用于比喻對重大任務的書面責任承諾。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1. 傳統語境:古代軍事行動中,将領或士兵立下軍狀以表決心,例如宋代《揮麈後錄》記載的“願勒軍令狀,保無它”案例。
  2. 文學表現:常見于《三國演義》《水浒傳》等作品,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立軍令狀的情節。

三、現代引申義


四、其他解釋(需注意)

部分詞典(如)提到“軍狀”可指“戰場形勢”,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查閱《揮麈後錄》或相關古典小說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背旮旯兒侪伍昌運扯篷拉縴螭額吃準傳賣穿山甲歠菽飲水從祖祖父母德句耳邊廂二甲凡翼豐榮服化敷教父母官各得其宜隔山買老牛勾挑合繻紅口白牙昏昕賤房較瘦量肥井底蝦蟆精銳擊球眷伫嗑口可口老牛拖破車雷煥留劍蒙太奇冥到迷天牡丹花好﹐終須緑葉扶持内饋内秀尼僧暖水瓶滂溢蓬垢樸愚鋪母锵锵清話騎氣麴監軟舞籸盆市粜水草束水損有餘補不足陶性晚歇塕薆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