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軍令狀 ”。
“軍狀”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軍狀是“軍令狀”的簡稱,指古代将士接受軍令後籤署的書面保證,承諾如未完成任務願依軍法受罰。這一概念源于戲曲和古典小說,現也用于比喻對重大任務的書面責任承諾。
部分詞典(如)提到“軍狀”可指“戰場形勢”,但此用法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查閱《揮麈後錄》或相關古典小說原文。
軍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軍”和“狀”兩個字組成。
部首:冖(mì)和⺼(ròu)。
筆畫:軍狀共有11個筆畫。
來源:軍狀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形容戰争或軍事行動的狀态或形勢。
繁體:軍狀
古時候漢字寫法:據史書記載,古代漢字“軍”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早期的“軍”字中的部首用的是“冖”,表示覆蓋;而“狀”字早期的寫法是“壯”,意為狀态或形态。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軍狀”,表示軍隊所處的狀态或形勢。
例句:他收到了上級的軍狀,得知敵軍向他們前進。
組詞:
軍旅、軍隊、軍功、軍械、軍銜、軍人、軍官、軍事。
近義詞:軍情、軍勢。
反義詞:和平、平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