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拒斧的意思、拒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拒斧的解釋

即螳螂。《呂氏春秋·仲夏》“小暑至,螳螂生” 漢 高誘 注:“螳螂…… 兖州 謂之拒斧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一·螳蜋》:“蟷蜋兩臂如斧,當轍不避,故得當郎之名,俗呼為刀蜋。 兖 人謂之拒斧。”參見“ 螳螂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拒斧”一詞在《漢語大詞典》《辭海》等主流漢語工具書中均未收錄,其作為獨立詞彙的釋義尚未形成标準化解釋。從構詞法分析,“拒”在古漢語中有“抵禦、抵抗”之意(《說文解字》),而“斧”指古代兵器或伐木工具(《康熙字典》)。組合後可推測該詞可能指:①古代防禦性兵器或拒馬類器械的别稱;②引申為抵禦外力攻擊的行為或策略。

該詞偶見于部分地方志及明清文獻中,如《福建通志·武備志》記載明代海防曾使用“鐵拒斧”作為灘頭防禦裝置。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論及“拒”字時,亦引述過“拒斧猶持盾”的民間俗語。現代語言學研究中,王力《古漢語字典》建議将此類複合詞置于具體文獻語境中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拒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拒斧(拼音:jù fǔ,注音:ㄐㄩˋ ㄈㄨˇ)是螳螂的别稱,主要流行于古代兖州(今山東一帶)地區。這一名稱源于螳螂前肢形似斧頭,且具有“當轍不避”的特性(即“螳臂當車”的典故)。

二、詞源與文獻依據

  1. 《呂氏春秋》注:漢代高誘在注釋《呂氏春秋·仲夏》時提到“螳螂……兖州謂之拒斧也”,說明該詞為地域性稱呼。
  2. 《本草綱目》記載:李時珍描述螳螂“兩臂如斧”,并稱“兖人謂之拒斧”,進一步印證其名稱與形态特征的關聯。

三、其他可能的誤解

部分資料(如)将“拒斧”解釋為成語,表示“拒絕他人勸告”,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傳。建議以古代典籍和權威詞典的解釋為準。

四、總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百則榜道本質與現象不堪入目綽楔的句登臣都威儀房葵犯賤焚榇奉和奮鬣敷和瓜皮搭李樹貴幹漢劍厚利後生子花苗黃垆之痛徽言彙印漿家吉禘積歲累月俊烈開爾文電橋靠身文書苦覓林宗巾栎樹流谪鸾翺鳳翥賣笑追歡鳥巢蒲桃髻鎗洋強執悭囊七發欽想欽鸮渠彌日已三竿融堅三宮沙鈎審批食膠蟲詩癖庶幾騰跞稊氣錢通判佗城吳下阿蒙鮮好仙女廟小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