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螳螂。《呂氏春秋·仲夏》“小暑至,螳螂生” 漢 高誘 注:“螳螂…… 兖州 謂之拒斧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一·螳蜋》:“蟷蜋兩臂如斧,當轍不避,故得當郎之名,俗呼為刀蜋。 兖 人謂之拒斧。”參見“ 螳螂 ”。
“拒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拒斧(拼音:jù fǔ,注音:ㄐㄩˋ ㄈㄨˇ)是螳螂的别稱,主要流行于古代兖州(今山東一帶)地區。這一名稱源于螳螂前肢形似斧頭,且具有“當轍不避”的特性(即“螳臂當車”的典故)。
部分資料(如)将“拒斧”解釋為成語,表示“拒絕他人勸告”,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傳。建議以古代典籍和權威詞典的解釋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
拒斧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拒絕接受斧頭,比喻拒絕財物的引誘,堅守原則。這個詞體現了人們堅守信仰、拒絕誘惑的精神。
拒斧可以拆分為“拒”和“斧”兩個部分。其中,“拒”的部首是扌,筆畫數為3;“斧”的部首是斤,筆畫數為4。
《拒斧》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宣公十五年》:“衛人有病者,蔔之,曰‘拒斧钺,無所害’”。取意于先民時代,當時斧頭用來判刑,人們用來測試是否貪污,如拒絕接受斧頭,則說明自己無罪,可以得到清白。後來逐漸引申為堅守原則,拒絕財物的誘惑。
拒斧的繁體字是「拒斧」,和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拒斧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拒釜」,意思也是拒絕接受斧頭。
1. 他甯可貧窮一生,也決不屈服于金錢的誘惑,堅守着拒斧的原則。
2. 面對誘惑,我們應該學會拒斧,保持清正廉潔的品質。
拒絕、拒捕、拒不、拒馬、拒水等。
推卻、拒絕、抗拒、抵制等。
接受、歡迎、采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