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迅疾。《易·說卦》:“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易》:“決、躁,皆疾也。象雷之迅,故為決躁。《説文》‘趮,疾也。’趮與躁同。”
“決躁”是一個源自《周易》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迅疾、快速。
這一解釋源自《周易·說卦》中“震為雷……為決躁”的記載,指雷的迅猛特性。古代學者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進一步說明:“決、躁,皆疾也”,即兩字均表示“快速”之意。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決躁”可表示“心情急躁、沖動”,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
建議在學術或古文閱讀中優先采用“迅疾”這一經典釋義,若需使用引申義,需标注來源差異。
決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決和躁。
決字的部首是冫(bīng),總筆畫數是二十四畫。決字的本義是指冰的結凍,引申為解凍、化冰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決字解釋為“決冰也”,說明了決字最初是用來表示冰的結凍狀态。
躁字的部首是足(zú),總筆畫數是十四畫。躁字的本義是指躁動、不安的狀态。它形義相同的字還有噪、嘈等,都用來形容聲音大、喧鬧、動蕩等現象。
決躁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顯,決冰形容冰的結凍狀态,躁動形容不安的狀态,結合起來表示冷靜,不躁動的狀态。決躁是一個表示冷靜、不慌亂的詞彙。
在繁體字中,決字和躁字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決字的寫法有些不同,其變體包括出聲決、劍決,可以通過變體字表示不同的意思。躁字在古代寫作噪,但其意思相同。
以下是一些與決躁相關的例句:
一些與決躁相關的詞語:
一些與決躁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