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氣竭盡。陰陽家稱農曆四月戊辰日為絕陰之日百事不宜。見《協紀辨方書.義例二》。
陰氣竭盡。陰陽家稱農曆四月戊辰日為絕陰之日,百事不宜。見《協紀辨方書·義例二》。
“絶陰”是一個傳統陰陽學說中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拼音為jué yīn,指陰氣竭盡、消散的狀态。這一概念體現了陰陽家對自然能量消長的觀察,強調陰陽交替的規律性。
特定曆法中的日期
在傳統曆法中,陰陽家将農曆四月戊辰日定為“絕陰之日”。例如,2024年的絕陰日為農曆四月戊辰日(具體公曆日期需結合幹支計算)。這類日期被認為“百事不宜”,需避免重要活動,反映了古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出處與背景
此說法源自《協紀辨方書·義例二》,該書是清代編纂的擇吉經典,彙總了曆代陰陽五行學說,常用于指導婚嫁、祭祀等事宜的吉日選擇。
注意點
需注意,網頁信息權威性标注為“低”,建議進一步查閱《協紀辨方書》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以确認細節。現代應用中,這類傳統說法多作為文化參考,實際意義已淡化。
《絶陰》(jue yi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完全陰暗或嚴重陰沉。
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糸”和“月”,也就是“繩子”和“月亮”。這兩個部首表示整個詞的含義和來源。
《絶陰》的部首拆分和各個部分的筆畫分别如下:
在繁體字中,《絶陰》的寫法為「絶陰」。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也可以使用「絶陰」的形式來表達這個詞的意思。
一些關于《絶陰》的例句如下:
一些由《絶陰》組成的詞語有:絶陰天、絶陰地、絶陰光。
近義詞包括:陰暗、昏暗、陰沉。
反義詞包括:明亮、陽光、晴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