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诘責。 清 錢謙益 《吏科給事中侯君墓志》:“ 侯君 為給事中,巡視皇城暨巡青,多與内侍鐫譙,所執奏多寝閣不下。”
“镌谯”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诘責、責問
這是主流解釋,多見于古籍和權威詞典。例如:
争議性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形容文章或詩句意義深遠”,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與字形相近的詞彙混淆,建議以古籍用法為準。
若在閱讀古籍時遇到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例如“镌谯四至”中的“镌谯”明顯與修繕事務相關,應理解為“責問”而非文學性贊美。
《镌谯》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事物或事件的銘記或記錄,特指通過書寫或雕刻刻闆或碑文等方式将其永久地紀念下來。
《镌谯》由兩個部首組成:金和言。其中,金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金屬相關的意象;言為右邊的部首,表示與言語、文字相關的意象。
根據字典查詢,《镌谯》共有13個筆畫。
《镌谯》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慎《明熹宗實錄》中。繁體字為「鎸譙」。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候,《镌谯》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譙」字的金部分曾寫成「卍」,言部分曾寫成「言」。《镌谯》的整體形象更加古拙、古雅。
1. 在陵園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镌谯,用來紀念英勇的先烈。
2. 這座古老的佛塔上镌刻着許多谯文,讓人敬佩不已。
3. 他們用精美的雕刻技術把對英雄的贊美镌刻在了石頭上,形成了一座座精美的谯碑。
組詞:雕谯、銘谯、碑谯
近義詞:銘記、紀念、刻石
反義詞:遺忘、抹去、删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