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删改。 宋 吳可 《藏海詩話》:“凡可以指瑕鐫改者,有形病也。” 金 王若虛 《新唐書辨中》:“ 子京 鐫改舊文,詭異僻澁,殆不可讀。”
“镌改”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uān gǎi,其核心含義是刻意修改或删改文字、文章,通常帶有貶義,暗指篡改行為。
詞源與本義
該詞源自古代刻石工藝,“镌”指雕刻(如碑文),因石刻文字難以更改,故“镌改”引申為對已定稿内容的刻意修改,甚至帶有篡改的意味。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性語境,如指責他人擅自改動文獻、曆史記錄或重要文件。例如:
現代延伸
除文字領域外,也可用于形容對既定規則、事實的刻意扭曲,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貶義程度。
镌改(juān gǎi)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括“镌”和“改”兩個字。
“镌”字的部首是“钅”,總共有17畫;“改”字的部首是“巳”,總共有7畫。
“镌改”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一般理解為“镌刻改動”,意思指通過刻寫或雕刻來進行修改或調整。
在繁體字中,“镌改”被寫成“鐫改”。
在古代漢字中,“镌”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舊體字中,把“钅”作為部首放在左側,右側則是像“全”字一樣,由“王”和“元”組成。而現代漢字中,“镌”字則把“钅”部首放在上邊,下邊則寫成“全”字的形狀。
1. 他正在镌改這件藝術品,修複其中的一些損壞。
2. 這位作家經過多次镌改,才最終完成了這本暢銷小說。
1. 镌刻:指用刀等工具在物體表面上雕刻或刻畫。
2. 改變:指對某物體或情況進行調整或修改。
修改、調整、整改。
原狀、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