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 明 何景明 《答潘都谏郊壇見遺之作》詩:“璧壇流霽月,銀闕動春星。” 郭沫若 《文藝論集·兒童文學之管見》:“兒童文學當具有秋空霁月一樣的澄明,然而決不像一張白紙。”
“霁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ì yuè(霁:第四聲;月:第四聲)。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自然景象
“霁”指雨雪停止後天氣放晴,“月”即月亮,組合後指雨過天晴後的明月。例如明代何景明詩句“璧壇流霁月,銀阙動春星”,描繪了雨後月光的澄澈景象。
引申意境
“霁月”常帶有清新、甯靜 的意境,象征經曆風雨後的明朗與美好,如“秋空霁月一樣的澄明”(郭沫若語)。
形容胸懷坦蕩
宋代黃庭堅在《濂溪詩序》中以“光風霁月”贊美周敦頤的豁達胸襟,後成為成語,比喻人品高潔、心境開闊。例如:“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
文學中的意象
古代詩詞常用“霁月”營造意境,如《大宋宣和遺事》中“霁月光風之時少,陰雨晦冥之時多”,通過對比突出其珍貴與美好。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可參考《豫章集》《大宋宣和遺事》等文獻來源。
霁月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jì yuè。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雨(yǔ),右邊的部首是月(yuè)。它的總共有15個筆畫。
霁月這個詞語源于《詩經·大雅·綿》:“淇水量錫,不霁如月。” 意思是說淇水的清澈像明亮的月光。古人用“不霁如月”來形容水的清澈透明,後來演變成了“霁月”的形容詞。
在繁體字中,霁月的寫法為“霽月”。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一定的差異。據《說文解字》記載,古代的霁月寫法為“霎月”。霎字表示一刹那,月則表示月亮,這個詞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刹那明亮如月光的情景。
他走出來,迎接他的是一輪明亮的霁月。
組詞:霁天、霁晴、霁光
近義詞:明月、明亮的月光
反義詞:陰暗、繁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