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輯佚的意思、輯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輯佚的解釋

輯錄散佚的有關資料。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六節:“他們利用自己在文字、音韻等學科方面的成就,對儒家經典和諸子史籍進行了注疏、辨僞、校勘、輯佚等工作,作出了不少成績。” 郭紹虞 《<宋詩話輯佚>序》:“把 唐 宋 已佚的各種詩話,采集編訂,使昔人輯佚的範圍更為廓充一些。”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輯佚是古籍整理領域的重要工作,指通過搜集散見于其他文獻中的佚文,恢複或部分恢複已失傳古籍原貌的學術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目的
    輯佚的核心是對以引用形式殘存于其他文獻中的佚失内容進行系統性搜集、整理和複原。其目的是盡可能恢複因戰亂、自然災害或人為破壞而散佚的古籍,例如先秦兩漢文獻現存不足10%,輯佚成為搶救文化遺産的重要手段。

  2. 主要方法
    分為兩種情況:

  1. 曆史發展
    輯佚始于南宋,興盛于清代。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學者從《永樂大典》中輯出385種古籍,成為輯佚史上的裡程碑。

  2. 相關術語

輯佚需綜合運用校勘、辨僞等技能,與單純校對(如選項A錯誤)或翻譯注釋(選項C錯誤)不同,其本質是古籍的“考古式複原”。現代數字技術雖提升效率,但輯佚仍依賴學者對文獻源流的精深考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輯佚》的意思

《輯佚》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描述整理和收集古代文獻的活動。 "輯" 意味着整理和彙集, "佚" 意味着散失和丢失。因此,"輯佚" 的含義是将散亂的文獻收集和整理起來,使其重新得到認識和閱讀。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說文解字》,"輯佚" 的部首是 "纟"(纟表示與纖維、紡織有關)。 "輯" 的拆分部首是 "纟" 和 "其"(表示穿線的針),其總共有7個筆畫(纟為5畫, 其為2畫)。"佚"的拆分部首是 "亻"(人的形狀,表示與人有關的意思)和 "失"(表示丢失),其總共有8個筆畫(亻為2畫, 失為5畫)。

來源

《輯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特别是在清朝的文獻整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古代,許多重要的文獻作品散失或被遺忘,為了保護和恢複這些失傳文獻,許多學者緻力于輯佚工作。他們通過搜集殘缺的文獻片段、重新整理和補充缺失部分,使這些珍貴的文獻得以重新流傳和保存。

繁體

《輯佚》的繁體字寫作 "輯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 "輯佚" 算是相對現代的用詞,因此在古代漢字中沒有明确的寫法。然而,在古代文獻中常常會出現類似的描述活動,以表示整理和收集文獻的意思。

例句

1. 學者們花費了數年時間,将這些散落在各處的古代文獻據為己有,并對其進行輯佚工作。

2. 通過輯佚,我們才能夠探索和了解古代文化的瑰寶。

相關詞彙

組詞:
- 整理、彙集、收集、搜集、保護、保存、恢複、修複

近義詞:
- 編纂、整編、彙編、選編、編輯

反義詞:
- 散亂、遺失、丢失、廢棄、忘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